消化道肿瘤防治,关键在于“早”
作者: 朱博慧消化道肿瘤是发生在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器官的恶性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其病理特点因类型而异,如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呈鳞状排列,腺癌癌细胞形成腺体结构。临床表现随发病部位和病情发展不同,早期或无明显症状。其发病率上升与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不良生活习惯、遗传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早期识别症状
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易被忽视,但若能细心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就能为早期诊治争取宝贵时间。
吞咽困难或异物感:进食时,尤其是吞咽固体食物,若感觉食物通过食管有阻碍感,似有物体阻挡,或咽喉部持续有异物感,像食物残渣卡住,可能是食管癌信号,鳞状细胞癌尤需警惕。食管癌早期,吞咽困难偶尔出现且程度轻,随病情发展,症状渐重,从偶尔不适到频繁吞咽困难,甚至伴疼痛、呕吐。这是因肿瘤增大阻塞食管腔,致使食物通过受阻。
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是消化道肿瘤常见症状,疼痛或为轻微隐痛、钝痛,或为强烈烧灼感,多位于胃区,饭后可能加重,也可能与进食无关。胃癌尤其是腺癌,早期疼痛不明显,病情发展则疼痛加剧,还可能伴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恶心呕吐等。这是因为肿瘤侵犯胃壁组织,刺激神经末梢,进而引发疼痛。
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便血是结直肠癌常见症状,可能呈鲜红色附于粪便表面,或使大便呈暗红色、柏油样,这是肠道出血所致。大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排便次数及粪便形状异常等也需警惕。若便血伴腹痛、腹部包块、体重下降,应高度怀疑此病。因肿瘤破坏肠道黏膜血管致出血,且其生长会影响肠道正常蠕动与排空,引发大便习惯改变。
消化不良与体重下降:消化不良表现为餐后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不适感,体重下降则是在没有刻意减重的情况下,体重逐渐减轻。这些症状多见于多种消化道肿瘤,包括胃癌、胰腺癌、小肠癌等。肿瘤会影响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进而引起体重下降。特别是当体重下降伴随其他消化道症状时,应警惕肿瘤的可能性。
黄疸与皮肤瘙痒: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呈深黄色或茶色,皮肤瘙痒可能是黄疸的伴随症状,由于胆汁酸在皮肤沉积引起。多见于胰腺癌、胆管癌等。当肿瘤压迫或阻塞胆管时,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汁酸反流进入血液,引起黄疸和皮肤瘙痒。这些症状通常提示肿瘤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尽快就医。
腹部肿块:腹部肿块多见于腹部较大的肿瘤,如进展期的胃癌、结直肠癌、小肠癌等。患者可能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边缘不规则,有时伴有压痛。这些肿块可能是肿瘤本身,也可能是肿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或腹腔转移灶。当腹部出现肿块时,应尽快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肿块的性质和来源。
口腔或咽喉疼痛:口腔或咽喉疼痛可能表现为口腔或咽喉部的持续性疼痛,尤其在吞咽时加重,有时伴有口腔溃疡、糜烂或出血。多见于口腔癌、口咽癌等。这些症状通常提示口腔或咽喉部的黏膜组织已经受到损伤或癌变。当疼痛持续存在或进行性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口腔检查。
持续性低热:患者可能出现无明显原因的持续性低热,体温通常在37.5~38℃,可能伴有乏力、盗汗等症状。多见于某些类型的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等。低热可能是由于肿瘤生长导致的体内炎症反应或肿瘤坏死物质吸收所致。
精准筛查有助早发现
精准且全面的筛查是消化道肿瘤早期发现的核心环节,多种筛查技术协同作用,为疾病诊断提供有力支撑。
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检查作为消化道肿瘤筛查金标准,直观且准确。胃镜、肠镜等技术可深入消化道,直接观察黏膜微小病变,如炎症、溃疡、息肉及早期癌变迹象。经活检取样,能确认病变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尤其高风险人群,像有家族史、长期烟酒者,定期做内窥镜检查,是预防肿瘤、实现早诊早治的有效办法。
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消化道肿瘤筛查与诊断中作用关键。它们能清晰呈现肿瘤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为医生提供全面信息。这些资料既助力肿瘤确诊,也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随着医学影像技术进步,此类检查方法在消化道肿瘤筛查里的应用愈发广泛。
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液检测里的肿瘤标志物检测,为消化道肿瘤筛查开辟了便捷新途径。检测血液中特定肿瘤标志物水平,能间接发现肿瘤存在与进展。不过,它并非确诊依据,只是辅助诊断的重要参考。一旦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升高,必须高度警觉,及时开展内窥镜或影像学检查,从而明确诊断。
早一步治疗,多一分胜算
对于消化道肿瘤,治疗方案主要有4种。
手术切除:早期肿瘤的首选,微创技术(如腹腔镜)可减少创伤;
化疗与靶向治疗:通过药物精准打击癌细胞,部分患者需联合使用;
免疫治疗:激活自身免疫系统对抗肿瘤,为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
放疗:针对局部病灶,尤其适用于食管癌等位置固定的肿瘤。
其中,个体化方案是核心,医生会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和基因检测结果定制治疗策略。例如,HER2阳性胃癌可联合靶向药,而MSI-H型肠癌可能对免疫治疗更敏感。
提示:若出现长期消化不良、便血、体重骤降等症状,务必尽早就医。现代医学的进步已让许多消化道肿瘤成为可控制的慢性病,早一步发现,多一分胜算。
预防需健康生活方式
有效预防消化道肿瘤需多管齐下,从日常饮食到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的防护体系。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是预防消化道肿瘤的首要防线。日常应多吃蔬菜、水果,它们富含纤维、维生素和抗氧化剂,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停留,降低癌变风险。同时,要远离腌制、熏烤、油炸等含致癌物质的食品。此外,养成规律饮食习惯,杜绝暴饮暴食与过度饮酒,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举措。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消化道肿瘤的两大危险因素。吸烟不仅会导致口腔黏膜、食管黏膜等部位的细胞发生癌变,还会增加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而饮酒则可能损伤胃黏膜和肠道黏膜,引发慢性炎症,进而增加癌变的可能性。因此,为了预防消化道肿瘤,应尽早戒除吸烟和饮酒的不良习惯。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消化道肿瘤筛查是预防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法和频率进行体检。对于高风险人群,应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相关筛查。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消化道肿瘤的迹象,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良好生活习惯与心态:除了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和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是预防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措施。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减轻工作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都有助于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病风险。这些措施能够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