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注射也是个“技术活儿”

作者: 陈丽丽

认识药物分类,正确选用是关键

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用的是哪种胰岛素。胰岛素可分为——

速效:餐前立即皮下注射,起效快(约15分钟),作用时间短(2~5小时),适用于餐时血糖控制及高血糖的应急处理,代表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谷赖胰岛素等。

短效: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起效较快(约30分钟),作用时间较短(3~8小时),适用于一日多次注射方案中餐时血糖的控制,常见品种有普通胰岛素、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等。

中效:可单独使用或作为基础胰岛素与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混合餐前使用。代表药物: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等。

长效:注射后体内药物浓度相对稳定,无明显高峰,作为基础胰岛素使用,每日注射1~2次。

掌握注射要领,安全使用有门道

在注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准确把控剂量以及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是3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常用的胰岛素注射部位有腹部、大腿前外侧、臀部和上臂后侧,这些部位的皮下脂肪层厚度和血流丰富程度各不相同,因此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通常,腹部注射吸收速度最快,大腿和臀部次之,上臂则相对最慢。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较为松弛,在注射时应轻轻提起皮褶,并垂直进针,以避免药物误入肌肉层,从而影响吸收效果。同时,无论选择哪个部位进行注射,都应避免在同一“点”重复扎刺,以防止局部脂肪萎缩等问题的发生。注射剂量的控制同样至关重要,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根据饮食、运动等实际情况,准确分配全天所需的胰岛素剂量,切记不可擅自增减剂量,以免引起血糖波动,影响治疗效果。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剂量,务必先咨询医生,再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此外,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注射前后应洗手,对皮肤进行彻底消毒,并且每次注射都应使用新的针头,以严防感染。同时,还要确保胰岛素在适宜的环境中储存,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以确保其疗效。

警惕并发症,未雨绸缪免后患

尽管胰岛素注射能有效控制血糖,但使用过程中仍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需要提高警惕。其中,低血糖是比较常见且危险的急性并发症,表现为饥饿、乏力、心慌、出汗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昏迷。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要立即口服糖水、糖果等,必要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并及时就医。平时要准备好应急的食物,随身携带糖果。此外,还要注意其他如注射部位感染、脂肪萎缩、胰岛素抵抗等慢性问题的发生,定期复查,早发现早治疗。

把握监测要点,血糖控制更精准

在胰岛素治疗中,坚持定期、规律地测量血糖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样做,患者可以准确把握血糖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为药物调整提供有力的依据。在监测过程中,患者应特别注意规范操作血糖仪,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如实记录血糖数据,以便后续分析。除了日常的自我血糖监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还需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机体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它能为评估胰岛素治疗效果提供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此外,要实现血糖控制目标,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存质量,患者还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与医护团队保持密切而长期的配合,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