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推拿,宝宝少生病
作者: 王维玺小儿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指导下,在特定的部位施以特定的手法,调整气血阴阳、疏通经络、调和脏腑,以达到防治疾病及保健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保健推拿的方式能够发挥益智作用,有效增强宝宝的免疫力,起到对疾病预防的作用。当宝宝身体比较差的时候,坚持进行保健推拿,宝宝生病次数也会逐渐减少。在宝宝生病的时候,采用推拿能够辅助治疗,有效缩短病程,还能够减少用药。当宝宝康复之后,可能会因为药物的使用而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同时可能伴有免疫力低下等问题,而通过保健推拿的方式,能够帮助宝宝尽快恢复体质,避免再次生病。
那么,家长该如何对宝宝进行推拿呢?
在对宝宝进行推拿之前,家长需要先修剪指甲,除去饰物,确保双手温暖和湿润,以免在推拿过程中划伤宝宝娇嫩的肌肤。同时,保持环境的安静与舒适,让宝宝感到放松和安全,这样更有利于推拿的进行。了解宝宝当前的身体状况,确保推拿的手法与力度适合宝宝的体质和病情,避免不当操作给宝宝带来不适。准备好推拿所需的润滑油或按摩膏,它们可以起到润滑作用,减少推拿时的摩擦,保护宝宝的皮肤。通过这些细致的准备工作,我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推拿治疗。
在进行推拿时,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宝宝进行操作,遵循从头面开始,其次是上肢,然后是下肢,最后是胸腹和腰背的规律。
1.头面部推拿
头面部推拿常用的穴位包含太阳穴、迎香穴、天门穴等,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鼻塞、头痛等症状。具体手法为开天门,使用双手拇指腹从小儿两眉头中点向上一直推到前额发际处大约30~50次。推坎宫,使用两拇指从眉头一直朝向两侧眉梢方向推动30~50次。揉太阳,需使用中指指端在眉后凹陷处揉动太阳穴30~50次。揉迎香,需使用右手食指、中指的指腹揉迎香穴20~30次。
2.上肢推拿
对小儿进行上肢推拿,能够治疗呕吐、食欲缺乏、腹泻等问题,有效调理儿童的脾胃功能。具体操作方法为推脾经,需使用左手中指和无名指夹住小儿的左手四指,然后使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小儿的拇指,使用右手拇指从拇指指尖逐渐推向拇指根部,需要一直推300次。按揉板门,需要使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使用右手来按揉宝宝的板门穴,进行50~100次。掐揉四缝,使用大拇指指尖来掐揉宝宝四缝穴,分别位于双手第2~5手指掌面,第二关节中央,一手4穴,每穴按揉2~3分钟。
3.按摩胸腹
在进行小儿推拿的过程中,按摩胸腹主要用于治疗腹胀、腹泻、便秘、消化功能紊乱等疾病。具体操作手法为分推腹阴阳,需使用拇指从小儿的中脘穴两侧开始,分推来按摩腹部,需使用手掌顺时针按摩腹部3~5次。按摩腹部,使用手掌按摩腹部50~100次,逆时针按摩能够止泻,顺时针按摩能够通便。按天枢,需使用食指和中指对小儿天枢穴按压100下。最后需放松腹部。
4.捏脊
捏脊也是小儿推拿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其具有强健身体的效果。需先用手掌顺时针按摩背部3~5次,让患儿放松。在对患儿进行捏脊操作时,需使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中指面朝向脊柱的两旁,使用捏法将皮捏起来,一边捏一边向前进行推进,需要一直推动到大椎穴,重复进行3次后,第4次需使用捏法将皮捏起来3次之后提一次。交替重复进行3~5遍。最后对小儿进行背部放松。
小儿推拿的时间需要根据宝宝的体质以及病情状态针对性进行,需要做到针对性强化相应穴位按摩次数以及时间。一般来说,单次小儿推拿的总时间大约需要控制在20~30分钟。如果小儿存在皮肤病或者皮肤部位受到损伤,则不能进行推拿。此外,推拿之后,小儿需要注意避风,还需禁食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