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小心血管偷偷“糊”住

作者: 李术环

我们回忆一下是不是听到过这样的对话:

“李姐,好久不见,你瘦了好多啊!”

“没办法啊,上次体检医生说我血脂高,我只好减肥了。你看你多好,这么瘦就不会存在血脂异常的问题了。”

长得胖就会血脂高?瘦人就不会有血脂异常的问题吗?关于血脂异常的种种偏见,你是不是也有呢?血脂异常,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血脂异常并非胖子专有

血脂是我们血液中脂类物质的总称,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其他类脂。这些物质超过或低于它们该有的正常水平,我们就称为血脂异常。血脂异常主要是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或者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在临床上可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血脂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来源于我们吃进的食物消化吸收(外源性),占30%;二是来源于我们体内的合成(内源性),主要是肝脏、脂肪等组织细胞中合成的血脂成分,占70%。正常情况下,当人体从食物中摄取脂类物质后,肠道对脂肪吸收的量增加,会使血脂水平升高,由于外源性血脂水平升高,内源性合成随之减少。相反,当外源性摄入减少时,内源性血脂合成则增多,就这样外源性血脂和内源性血脂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血脂代谢的平衡。但血脂也易受疾病和一些非疾病因素影响,从而打破这一平衡。比如家族性脂蛋白异常会造成遗传性血脂异常;肝肾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酗酒也是导致胆固醇沉积的重要因素;其他一些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还有生活不规律、情绪易激动、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以及高糖高热量饮食造成的肥胖,都是血脂异常的诱发因素。中老年人则是血脂异常的目标人群。所以,血脂异常与众多因素有关,肥胖只是其中危险因素之一,即便是体重较轻的瘦人与长期素食者,只要有上述危险因素,都可能出现脂代谢异常。

危害大且影响深远

人体的血液犹如汽车的汽油,血浆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含量高,就相当于汽油中的杂质增多或油路不通畅,那么血脂异常及其并发症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其中,脂质在局部沉积可引起黄色瘤,最常见的是眼睑周围扁平黄色瘤;脂类物质沉积在血管内皮上,导致管腔越来越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如心梗、脑血栓等。严重的胆固醇血症有时可出现游走性关节炎,严重的甘油三酯血症还可引起急性胰腺炎。我们经常提起的“三高”就包括血脂异常、高血糖、高血压,这3位“高氏兄弟”相互协作,狼狈为奸,共同危害我们的身体。而且,有其中“一高”时就要警惕另外“两兄弟”会随时报到,可见血脂异常对我们身体造成的伤害影响深远。

血脂检查可明确异常情况

那我们如何才能发现血脂异常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到医院做血脂的检查。一般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其他项目如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等检测项目。

总胆固醇是指体内各种胆固醇的总和,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运转到肝脏进行代谢,由胆汁排出体外,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保护因素,也就是俗称的“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运输胆固醇到肝外组织的主要运载工具,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子,也就是“坏胆固醇”。总胆固醇水平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甘油三酯一方面为人体供给和储存能源,另一方面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多项研究结果还发现,甘油三酯的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因此也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载脂蛋白A-1主要存在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具有清除脂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载脂蛋白B存在于乳糜颗粒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与冠心病发生危险性呈明显正相关。因此,如果在报告单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1升高,我们可以视为好事儿;如果其他项目增高,那么我们就要提高警惕了。血脂异常造成的危害日积月累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阻塞,如果不尽早控制,心梗、脑梗会随时急性发病。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血脂检查单上没有箭头标注升高,就代表正常吗?不是的。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脑梗、中风或是有心脑血管家族史、黄色瘤等血脂检测重点人群对血脂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要找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病情对自己的血脂进行专业评估。

7类人群需重点检查血脂

通常建议,以下人群应重点关注血脂水平,包括:(1)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者;(2)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者;(3)有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者;(4)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者;(5)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6)有皮肤黄色瘤者;(7)有家族性血脂异常者。

临床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但血脂检查受饮食因素影响很大,尤其是甘油三酯,因此在抽血前一天要清淡饮食,禁止饮酒,晚8点后禁食,不禁水,空腹12~14小时后到医院抽血化验。需提醒的是,血脂水平会随着一些生理及病理状态发生变化,如创伤、急性感染、发热,还有女性月经期、妊娠期等,这时检查出来的血脂都是不真实的,应尽量避免在此期间抽血检查血脂。

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控制血脂

首先我们要足够重视,定期体检,由专业医生给予针对性建议或合理性治疗,并做到遵医嘱,使病情稳定。在日常生活中,要戒烟戒酒、生活规律、稳定情绪、适度运动、低糖低热量饮食。对于肥胖或者因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血脂异常,更应重视饮食习惯的调整,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用大豆制品代替部分动物性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的选用些粗杂粮,以满足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烹调方法:采用蒸、煮、炖等不用油或用油较少的烹调方法,以减少烹调用油。我们要强调一点,低糖、低热量饮食不是仅单指食物品类,而是在总能量上也要控制,也就是说吃什么很重要,吃多少更重要,在这基础上,再配合适量运动。对于瘦人和长期素食者也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不会存在血脂异常的问题,我们知道血脂大部分的来源是内源性的,所以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家族血脂情况,合理评估自己血脂异常的风险。

血脂异常对我们身体有很大危害,但不能因此而误认为脂类对我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实际上脂类是我们人体三大营养物质之一,可以为我们储存和提供能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并且是构成我们组织细胞的成分,所以不能一味地追求低血脂,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控制血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