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传统医学的瑰宝
作者: 李斗针灸的作用堪比药物
针灸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已经学会了用兽皮、石头或动物骨制针进行刺灸治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针灸的国家,其在我国首见于现存的首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黄帝内经》中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指针灸的作用堪比药物。首部针灸专著是晋代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此后历代医学家均对针灸作过不同程度的探讨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直到现在,针灸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它能够通过刺激人体局部或全身经络、穴位以及特定部位来调节人体内部机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
1.头面躯体痛证:包括中风、面瘫、面肌痉挛、头痛、面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落枕、肩周炎、颈椎病、臂丛神经痛、肘痛、腰痛、急性腰扭伤、膝骨性关节炎、急性踝关节扭伤、坐骨神经痛等。
2.皮肤病:以皮肤瘙痒等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如脂溢性皮炎、湿疹等。
3.妇科病:如原发性痛经、月经不调等。
4.消化系统病症:包括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
针灸与西医不能互相替代
虽然针灸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其并不能代替西药治疗。因为针灸是以经络穴位为基础,通过针刺刺激人体相关部位,调整阴阳平衡,促进新陈代谢,使人体恢复健康。而西药是以化学药物为基础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精准的控制剂量,直接干预病变内的生化过程。针灸和西药都有各自的特点,它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果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盲目进行针灸或者西药治疗,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说针灸和西药并不能相互替代。
针灸治疗是一种绿色疗法,很多人在接受针灸治疗后,会感觉浑身轻松。但据调查,也有很多人在接受针灸治疗后,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疲劳、嗜睡等。所以大家一定要选择正规可靠的医疗机构,不能在过饥、过饱、过劳或醉酒的状态下进行针灸,如对金属、酒精、艾草过敏,女性处于经期、备孕、怀孕、哺乳等情况,或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液系统相关疾病以及抗凝用药史等情况,均应提前告知医师。如果施针过程或留针期间出现不适,也应及时告知医生。
最后,我们来认识一下针灸常用的针具。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所用的针具相比早前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出现有毫针、电针、梅花针、火针等多种用法、功效皆有不同的针具。
1.毫针 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毫针由不锈钢制作而成,针身极细,并且很耐热,针的长度大多数在1~2寸。短针通常用来刺皮肤比较薄的部位比如头面部、手背脚背等。长针用来刺皮肤肌肉丰厚的部位,如四肢、腹部等部位。
2.电针 是将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再将电针仪输出的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防治疾病的方法,是毫针的刺激与电的生理效应的结合。这种方法不但提高了毫针的治疗效果,而且扩大了针刺疗法的治疗范围。如高频连续波能够有效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主要用于缓解疼痛、镇静以及减轻肌肉和血管的痉挛;而低频连续波,短时兴奋肌肉,长时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适用于治疗痿证、肌肉关节损伤、韧带、肌腱伤害以及慢性疼痛等症状。电针具有安全、经济、操作方便、疗效明显等优点,特别适用于不宜进行大面积针刺治疗的危重患者,缺点包括:对某些特殊体质者有可能出现不适反应;带有心脏起搏器、心血管支架者及颈动脉窦附近禁用;电针仪价格昂贵;操作不当会出现电击伤人等意外事故。
3.梅花针 是皮肤针的一种,因针柄的一端装5枚小针,状如梅花,故而得名。梅花针为丛针浅刺法,是集合多支短浅针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其作用机理是运用梅花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活血祛淤、调整阴阳、舒筋通络、排除毒素、行气活血、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4.三棱针 一般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cm,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取法于古代九针之一的“锋针”,针刺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泻血法3种。
(1)点刺法: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然后消毒。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对准针刺的穴位或部位,刺入1~2分,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穴位,如十宣、十二井等穴。
(2)散刺法: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滞的淤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宛陈则除之”和去淤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淤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针刺深浅根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
(3)泻血法: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0.5~1cm深)即将针迅速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静脉上端,以助淤血外出,毒邪得泻。泻血法一般隔2~3天治疗一次,出血量较多的可间隔1~2周1次。
5.芒针 由古代“九针”中的“长针”发展而来,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如麦芒,故称为芒针。芒针针法是用芒针针刺一定的经络或腧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临床中适用范围较广,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
6.火针 是将毫针在火上燃烧之后再进行针刺的一种治疗方法。火针疗法与传统的毫针针刺有所不同,其特别之处在于加热使得针体具备了温度,因此在刺入体内时能更有效地促进经络通畅和驱散寒邪。特别是在对抗寒湿型疾病方面,火针显示出了突出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