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到底好不好
作者: 张沂虎无痛分娩,又称为分娩镇痛,是指在分娩过程中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来减轻或消除产妇的疼痛感。这种技术历史悠久,自1847年苏格兰产科医师Simpson提出氯仿镇痛以来,发展出了笑气吸入、肌注镇痛药、精神安慰和水中分娩等方法。目前,椎管内阻滞因其用药少、可控性强、不影响母婴而成为最有效的方式。
椎管内阻滞这种镇痛方式,需要由麻醉医生将一根细长的针刺入产妇腰椎第三节和第四节之间,再从针中间置入一根更细长的软管,麻醉剂可以经由导管进入椎管内硬膜外,作用于脊神经根和脊髓上的神经元,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通常在产妇进入产程后即可使用,第二产程疼痛加剧时可个性化调整方案。第三产程如有切口缝合,还可继续给药。数据显示,97%产妇采用椎管内阻滞后疼痛显著减轻。我国目前无痛分娩采取产妇自愿的原则,当准妈妈提出无痛分娩的要求后,产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会共同评估其能否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一般来说,经评估后90%以上的准妈妈都可以接受无痛分娩。仅有少数有禁忌症者不宜,如腰椎畸形手术史、出血性疾病史、凝血疾病或其他产科禁忌症。
无痛分娩具备多个显著优势。首先,它不会导致产妇分娩无力,因为使用的麻药浓度极低,不会干扰子宫的正常功能。其次,无痛分娩提高了分娩的安全性,减少了产妇的疼痛和相关并发症,有助于避免应激反应和产后抑郁。最后,无痛分娩操作简单,给药后产妇仍可活动,且停药后快速恢复知觉,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此外,椎管内分娩镇痛还能为器械助产或产程中转剖宫产提供快捷及良好的麻醉效果,对母婴抢救至关重要。
当前的临床研究显示,极少数产妇在无痛分娩后会出现尿潴留、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但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微,大多数情况下能在短时间内恢复。
新中国成立初期,无痛分娩就被列为议事日程。但是经过长时间发展,我国的无痛分娩普及率仍相对较低,整体的普及率仅为30%(2022年数据);而在美、英等发达国家,无痛分娩的普及率已超过85%,部分国家甚至达到90%。我国无痛分娩在普及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制约来自麻醉资源限制、经济负担及传统观念束缚等多方面。为促进其推广,相关部门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新媒体、知识讲座、公益广告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无痛分娩的优势。医院方面也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为无痛分娩的推广奠定基础。
总体而言,无痛分娩高安全性,对母婴影响较小,对产妇来说利大于弊。我们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积极推广无痛分娩,以优化产妇的分娩体验。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相信会有更好的麻醉药物和技术手段问世,进一步推进无痛分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