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药,当心药物性肝损伤

作者: 许俊 赵建军

近年来,经常有因滥用药物而导致肝损伤的新闻报道。对此,很多人都十分疑惑,药物不是用来治病的吗,怎么还会导致肝损伤?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无论是处方药、非处方药还是中药材,如果使用不当,都有可能导致肝损伤,严重时还可造成肝衰竭。为什么滥用药物会诱发肝损伤?如何才能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相信你一定有很多疑惑,下面笔者就来进行详细解答。

1.为什么滥用药物会诱发肝损伤?

因滥用药物而引起的肝损伤,被称为药物性肝损伤,就是用药后,因药物本身或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而导致肝细胞发生损伤。那么,为什么用药会引起肝损伤呢?

我们要知道,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具有代谢、排毒等重要功能。我们在用药后,药物会经肝脏进行浓集、转化和代谢,据统计,约有90%的药物需要在肝脏中代谢。如果滥用药物或用药不合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量超过肝脏清除能力,就会导致肝脏代谢负担增加,对肝脏功能产生损害,进而导致药物性肝损伤,严重时可能出现肝衰竭,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2.哪些药物容易导致肝损伤?

目前已知有超过1100种药物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肝损伤,尤其是以下几种最为常见:

(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双氯芬酸等,在感冒、发热等疾病中较为常用,这些药物可导致肝脏转氨酶升高,影响肝脏功能。

(2)心血管系统药物。常见的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调脂类药物,普洛萘尔、美托洛尔、卡托普利等降压类药物,美西律、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

(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如地西泮、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这些药物往往需要长期使用,且多为联合用药,容易对肝功能造成损伤。

(4)抗结核类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这些药物具有明显的肝毒性,联用可明显增加肝损伤风险。

(5)抗肿瘤药物。据统计,在我国药物性肝损伤中,抗肿瘤化疗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位于第三位。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都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使用化疗药物剂量较大、本身合并肝脏疾病、年龄较大、联合用药较多者,发生肝损伤的概率更高。常见的引起肝损伤的抗肿瘤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依托泊苷等。

(6)中草药类。近年来,中医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人倾向于服用中药来调理身体或进行疾病治疗。然而,中草药的成分和作用比较复杂,很多药物都可导致肝损伤。如雷公藤、何首乌、黄药子、关木通等常见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概率较大。

3.哪些人群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虽然很多药物都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但由于个人体质、身体情况等的不同,不同人群发生药物性肝损伤风险也有差异,以下人群用药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机能逐渐退化,肝脏代谢逐渐变慢,药物代谢减缓,导致药物在血液中停留时间增加,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此外,老年人大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使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可增加肝损伤发生风险。

(2)儿童。儿童年龄较小,肝脏生长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滥用药物或不合理用药可增加肝脏负担,进而导致肝损伤。

(3)有既往肝病史人群。如患者既往患有乙肝、脂肪肝等肝病史,肝脏功能因疾病受到损伤,而滥用药物可增加肝脏损伤,进而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此外,女性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也较大。研究表明,女性对甲基多巴、米诺环素等药物的易感性更高,发生肝损伤的风险也较大。

4.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药物性肝损伤一般可按照病程进行分类,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和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比较明显,一般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黄疸等,可潜伏期数日到数月不等,严重时会导致急性肝衰竭,危及生命。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比较隐匿,以长期、反复肝酶轻度升高为表现,且大多患者无明显不适,容易被忽视。

5.如何预防药物性肝损伤?

很多药具有潜在的肝毒性,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吃药,遵照医嘱、合理用药是保证用药安全的关键,也是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手段,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

(1)不随意服药。无论是西药、中药还是保健品,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毒性,为避免肝损伤,应避免随意滥用药物。而且,由于个人体质不同,用药的疗效也会有所不同,应避免盲目跟风用药,对于成分不明的药物,最好不要服用,切忌听信偏方。在服用处方药时,必须经医生诊断后,遵照医嘱服用,且购买药品时,应选择正规的医院或药房,避免因服用不合格的药品导致肝损伤。

(2)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稍微感冒、咳嗽等症状时,人们常常选择自行购买药物服用,在这类非处方药物使用中,需要提前阅读说明书,获取相关信息,谨慎用药。在阅读药品说明书时,重点关注适应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了解不良反应并在用药后进行观察,一旦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就诊。

(3)服用肝损伤风险高的药物,应定期复查肝功能。有些药物有明显的肝毒性,存在较高的肝损伤风险,患者在疾病治疗必须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做好肝功能的监测,需要通过抽血进行肝功能检查。遵医嘱定期接受检查,以便尽早发现肝损伤,及时干预以改善预后。对于确诊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应及时停止用药,接受规范的治疗,避免加重肝损害,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抑制肝损伤。

6.安全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安全合理用药不仅能够保证治疗疗效,同时还能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等副作用的发生。关于安全用药,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用药期间尽量避免饮酒,尤其是退热药物。酒精本身就会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在用药期间饮酒会对肝脏造成较重的负担,导致肝功能损伤,进而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

(2)遵医嘱和说明书用药,避免擅自加大药物剂量。是药三分毒,因此建议在没有临床症状时,或没有确诊疾病时,尽量不要用药。避免擅自增加药物剂量,一些患者在用药后感觉效果不佳,可能会自行增加药物剂量,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提高疗效,还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药物并不是服用剂量越多效果越好,药物从吸收到发挥药效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我们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多在服药半小时后起效,布洛芬需要1小时才能起效。不可因为药物没有起效而超剂量服用,或增加服药频率,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3)注意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尤其避免叠加使用退烧药和复方感冒制剂。感冒药主要是对症治疗,常见的退热药、感冒药、止咳药,甚至是部分中成药,大多药物的有效成分有重叠。如当前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药物约有2685种,常见的退烧药、感冒药中都可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一般建议,对乙酰氨基酚的最大日剂量为2g,如果联合用药很容易导致剂量超过安全范围,进而增加药物性肝损伤风险。

用药安全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滥用药物很可能会诱发药物性肝损伤。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用药安全,掌握合理安全用药的方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疗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