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患者如何保护血管通路
作者: 罗碧月动静脉内瘘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连接,以增加静脉血流量,满足血液透析的需求。这种手术将动脉血直接引入静脉,使静脉血管壁增厚、管腔增粗,形成适合穿刺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的优点在于其血流量大、位置表浅、易于穿刺,是长期血液透析的理想选择。然而,动静脉内瘘的维护却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直接关系到血透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那么,血透患者该如何保护动静脉内瘘呢?
确保动静脉内瘘的成熟
手术后的护理对动静脉内瘘的成熟和长期使用至关重要。术后需密切观察静脉侧有无震颤和血管杂音,这些症状若消失,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需及时处理。同时,术后要抬高术侧肢体,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浮肿。此外,禁止在手术侧肢体进行注射、测血压等操作,以免损伤内瘘。
内瘘术后通常需要4~6周的时间才能成熟。未成熟的静脉血管壁较薄,早期穿刺容易导致损伤和血肿,影响内瘘的进一步发育和成熟。因此,应在内瘘成熟后再进行穿刺使用。
适当的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内瘘的成熟和维持其功能。尚未开始使用内瘘的患者可以经常做握球动作,已使用内瘘的患者在穿刺24小时后也可以进行握球运动。这些锻炼可以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和韧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合理选择与轮换穿刺部位
每次穿刺时,应尽量选择不同的部位,避免在同一位置反复穿刺,以减少假性动脉瘤和动脉瘤样扩张的风险。推荐采用绳梯式穿刺法,即沿着血管走向轮流更换穿刺点,两个穿刺点之间的距离至少1cm。
注意瘘管的保暖与清洁
瘘管的保暖同样重要,无论透析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避免瘘侧肢体暴露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中。保持瘘侧衣袖宽松,包扎松紧适度,防止压迫和指端肿胀。此外,每次透析前都应清洗瘘侧手臂,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掌握正确的压迫止血
透析后,需要掌握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压迫力度应适中,既要保证不出血,又要能摸到血管震颤。一般压迫时间为10分钟左右,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内瘘血栓形成。如果止血效果不佳,应及时到医院重新包扎。
预防感染和学会处理特殊情况
预防感染是维护动静脉内瘘的重要环节。穿刺和拔针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拔针后最好轻压30分钟以上,以避免瘘管出血。如果瘘侧皮肤出现瘙痒,应避免抓挠,以免抓破后出血和感染。
如果发现内瘘杂音减弱或消失,可能意味着内瘘狭窄或闭塞。此时应尽快到医院处理,早期使用药物或手术方法打通内瘘。如果延误治疗,可能需要重新做手术建立新的内瘘。如果穿刺处发生出血或血肿,应立即压迫止血,并尽快到医院处理。对于血肿较大的情况,可以使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等药物进行涂擦按摩,促进血肿吸收。
除了上述措施,血透患者还应注意控制体重,避免因脱水过多造成瘘管内血液栓塞。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内瘘功能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