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通过舌诊和脉诊辨病
作者: 吴昊舌诊
舌诊属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望诊的范畴,舌诊通过观察舌色、舌形、舌苔等要素,来判断人体脏腑气血状态。舌是内脏的一面镜子,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都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通过仔细观察舌象,可以及时跟进疾病发展转归的方向,从而展开对证的诊治,以缩短疾病病程,促进康复。
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体,舌体前端为舌尖,舌体中部为舌中,舌体后部为舌根。望舌的部位顺序是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望舌应诊察迅速、全面准确,先看舌质,观察舌质颜色、光泽、形状及动态等;再看舌苔,观察舌苔有无、色泽、质地及分布。望舌以白天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若光线不足,应在日光灯下进行诊察。如遇异常舌象,应注意询问是否受饮食或药物因素影响,以免辨证不准确。
望舌色 舌色是气血功能状态的体现,正常舌色为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可见于正常人,或病中轻症。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舌色白,几无血色为枯白舌,主脱血夺气。红舌主实热、阴虚,可见于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红少苔或有裂纹,为虚热证。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可见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紫舌主血行不畅,青紫舌由肝郁血淤或气虚推动无力所致;淡紫舌多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
望舌形 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者,为老舌,多见于实证;舌质纹理细腻,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多见于虚证。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为胖大舌,主水湿内停;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舌上有点刺,提示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舌面有裂纹,多属阴液亏虚,邪热炽盛。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为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盛证。
望舌苔 薄苔是正常舌苔表现之一,提示胃有生发之气,厚苔主痰湿、食积、里热等证。舌苔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舌苔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润苔是胃津、肾液上承的表现,滑苔主水湿内聚,燥苔提示津液已伤。腻苔主湿浊内蕴、痰饮停聚。腐苔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剥脱苔主胃气不足,气血两虚。
脉诊
脉诊属于中医四诊中切诊的范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扁鹊“特以诊脉为名耳”的记载,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察方法。脉诊在临床诊治中有一定参考意义,通过脉象的浮沉、虚实等特点,可以判断病邪的病位及性质,与其他诊法收集的病情资料汇总分析,四诊合参,从而确定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法。
气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临床上常用的脉诊法为寸口诊脉,可察脏腑病变,医者诊脉选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目,与受诊者体表呈45°角为宜。正常脉搏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节律一致,从容和缓。
常见病脉: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弱,但指下无空虚感,见于表证。沉脉轻取不应,重按方可诊察到,多见于里证。迟脉节律慢,每分钟脉搏小于60次,多见于寒证。数脉急促,每分钟脉搏90~130次,多见于热证。虚脉三部空虚,应指松软,见于气血两虚证。实脉三部充实有力,见于实证或正常人。
中医舌诊和脉诊均需通过熟记理论知识,勤于临床,多见案例,逐步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方能熟练地运用在中医诊疗工作中。精准的辨证是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指导遣方用药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