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应重视早期识别和干预
作者: 郭桂莲高血压是个不容忽视的“狠角色”
高血压,医学上称为动脉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状态。根据血压升高的程度,高血压可分为三级:一级高血压(轻度)、二级高血压(中度)和三级高血压(重度或重度以上)。此外,高血压还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占90%以上,原因不明)和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起)。
高血压之所以被称为“无形杀手”,是因为其往往没有明显的初期症状,但潜在危害却极大。它不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还会显著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疾患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在我国,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塞)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此外,高血压还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早期识别,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
由于高血压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因此许多患者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病情,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加强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降低高血压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至关重要。早期识别的方法包括:
定期体检 定期测量血压是发现高血压的最直接方法。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压检测,特别是具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应重视。
关注症状 尽管高血压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细心观察仍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1)头痛是高血压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晨起时或突然站立时头痛加剧,可能与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扩张或痉挛有关。(2)高血压会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引发头晕等表现,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晕厥。(3)高血压可引起内耳动脉硬化,导致听觉神经受损,出现耳鸣症状。同时,长期高血压还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引起视力模糊、眼底出血等眼部病变。(4)高血压可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进而引起胸闷、心悸等心脏不适症状。特别是在劳累、情绪激动时,这些症状可能更为明显。(5)高血压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等睡眠障碍。长期失眠又会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病情,形成恶性循环。(6)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壁弹性下降、管腔狭窄,影响肢体血液循环,从而出现肢体麻木、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手指、脚趾等末梢部位。
家庭自测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庭血压监测设备越来越普及。测量血压要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并在测量前30分钟内避免抽烟、运动或情绪激动;可以选择坐位或卧位,通过测量上臂肱动脉的血压值来获取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两个数值。如果多次测血压高于正常值,要及时到医院接受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大型前瞻性研究表明,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和积极治疗,可以使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约40%,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约25%。此外,研究还发现,降压治疗的获益与血压降低的幅度呈正相关,即血压降低得越多,患者获得的益处就越大。
需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明确指出,降压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血压水平及心血管风险,判断何时进行降压药物治疗。具体而言,对于血压水平140~159/90~99mmHg的高血压患者,如果心血管风险为低危/中危,可进行4~12周的生活方式改善,如血压仍不达标,应尽早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如果心血管风险为高危/很高危,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对于血压水平≥160/100mmHg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改善生活方式 (1)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增加钾、钙、镁等矿物质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2)肥胖会显著加剧心血管系统的负荷,促使血压水平持续攀升。鉴于此,超重患者要确保每周参与累计不低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锻炼,包括快步走、慢跑及游泳等运动形式。此类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血压,还能减轻体重,显著增强心肺系统的生理功能。(3)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过量饮酒则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压升高并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该坚决戒烟,限制酒精的摄入量,男性每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4)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减轻精神压力。(5)高血压患者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要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使血压升高。
药物干预 药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血压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制定。常见的降压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通过增加尿量来减少体液容量,从而降低血压。适用于容量负荷过重或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2)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主要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来降低血压。适用于心率较快、伴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后的高血压患者。(3)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适用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以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同时,还具有改善心室重构、减少尿蛋白生成等作用。适用于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5)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等,其作用机制与ACEI类似,但无ACEI的干咳副作用。同样适用于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因此,患者应该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关注靶器官的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