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贫血不当回事
作者: 孙晓冰贫血敲响健康警钟
贫血,并非独立疾病,而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状态,其根源可追溯到多种疾病或生理状况。与发热相似,发热本身不是病,而是多种病因导致的共同症状。贫血亦是如此,其症状轻重与贫血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速度密切相关,部分轻度贫血患者可能并未感到明显不适,但这并不意味着贫血可以忽视。
贫血的实质在于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导致无法向身体各组织输送足够的氧气,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和红细胞比容(HCT)等指标作为诊断依据,其中Hb浓度最为常用。根据我国标准,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即可诊断为贫血。
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贫血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头晕、乏力、胸闷、气短等,这些都是由于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的组织缺氧所致。若贫血发生迅速或伴随血容量快速丢失,还可能出现低血压相关症状。此外,红细胞破坏过多还可能引发黄疸、尿色加深等特异性表现。
不及时干预治疗贫血,不仅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长期贫血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脏肥大、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同时,大脑长期缺氧会影响记忆力、注意力及认知能力,对儿童成长尤为不利。
多因素共同作用
贫血的成因复杂多样,根据其发生机制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性贫血3大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异常可源于多种因素:一是造血干细胞本身的问题,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二是造血调节机制的紊乱,常因肾脏、肝脏、垂体或甲状腺等疾病导致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不足,引发如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等症状;三是造血原料的缺乏,尤其是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不足,分别会引发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寿命约120天,每日约有1/120自然衰老并在脾中被吞噬,其铁质被回收用于新红细胞生成。然而,红细胞自身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PNH、G-6-PD缺乏症、地中海贫血)或周围环境异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人造心脏瓣膜、血管炎等)可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变形力下降或体内破坏过多。当破坏超出骨髓代偿能力时,即引发贫血。
失血性贫血
慢性或急性失血均可引起贫血,且慢性失血还常合并有缺铁性贫血。因患者有出凝血功能异常出血的疾病主要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和严重肝病等。不伴出凝血异常的失血性疾病主要有:如外伤、肿瘤、结核、支气管扩张症、消化性溃疡、痔疮等。
对症与对因并重治疗
贫血的治疗策略需精细且全面,核心在于“对症”缓解与“对因”根治的双重并进。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既要迅速缓解患者的即时症状,也要深入探究并消除引发贫血的根本原因。
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方面,首要措施是通过输注红细胞迅速提升血红蛋白水平,有效纠正贫血状态;同时,对于出现缺氧症状的患者,应及时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迅速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对因治疗
对因治疗则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策略:首先,补充造血原料是基础措施,通常通过口服铁剂、维生素B12或叶酸实现,必要时也可选择静脉或肌肉注射途径。其次,应用造血生长因子和刺激药物,如 EPO对肾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有效,而G-CSF与EPO联合使用能刺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造血功能。雄激素因其能刺激骨髓造血,被用于治疗低增生性贫血。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则分别应用于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中。
对于更为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此外,脾切除手术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具有确切疗效。最后,针对失血性贫血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积极寻找并治疗原发病因,如处理子宫肌瘤、痔疮、消化性溃疡等导致失血的问题。
均衡饮食,科学调养
在贫血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饮食调养与医疗干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了有效改善贫血症状,患者不仅需要接受必要的医疗治疗,还应注重饮食的均衡与科学搭配,确保摄入充足的造血原料。
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 新鲜绿叶蔬菜是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良好来源,有助于促进红细胞生成。
富含铁的食物 动物血、动物肝脏、蛋黄、瘦肉以及深颜色的蔬菜(如菠菜、黑木耳)都富含铁质。特别是动物来源的铁,其吸收率远高于植物来源的铁。
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红细胞的重要成分,应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蛋类、乳制品、鱼类等。
维生素C 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柑橘类、草莓、猕猴桃、西红柿等。
铜元素 铜也参与红细胞的生成过程,富含铜的食物包括坚果、海鲜、豆类等。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确保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正常,避免营养流失,并坚持适量、均衡的饮食原则,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合理安排餐次以保证全面营养摄入。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与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并积极预防感染和其他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情绪,这些措施均有助于贫血的康复。
贫血虽为常见现象,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深入了解贫血,对于提高公众认识、消除“贫血无碍”的误区至关重要。面对贫血,应细致观察症状,追根溯源查找病因,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同时注重日常生活的调理与保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贫血,切实维护个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