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肾脏状况,首选尿液检查

作者: 尹良平

尿液中隐藏着健康密码

尿液的形成与排泄是人体生理过程中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环节,它不仅涉及肾脏的滤过、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还与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整体协调运作紧密相关。

当血液流经肾脏的时候,血液通过肾小球会被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可以继续留在血液中,其他物质都会从肾小球溢出形成肾小球滤过液,也就是医学上说的原尿。人体的血液约为4000毫升,正常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80000毫升。这些原尿经过肾小管的时候,肾小管会发挥重吸收功能,将其中99%的水分、大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重吸收入血。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尿液。尿液经肾乳头到达肾髓质,经输尿管到达膀胱,最后通过尿道排出体外。可见,这一过程不仅是身体排出多余水分、代谢废物和毒素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的关键。因此,通过对尿液进行细致的检查,医生可以获取到关于个体健康状况的丰富信息,从而揭示出潜在的身体疾病。

尿液检查能够提供多种疾病信息

尿液检查,包括物理性质检查(如尿量、颜色、透明度、比重等)、化学检查(如pH值、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等)和显微镜检查(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等),能够提供多种关于身体疾病的信息。

1.尿量。是评估肾脏浓缩和排泄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为1000~2000毫升,尿量过多或过少都可能提示肾脏或其他系统的异常。例如,尿量减少可能见于肾功能受损、脱水等情况;而尿量过多则可能与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相关。

2.尿色。尿液的颜色变化可以提供许多健康信息。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或无色透明,但受到饮食、药物、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尿液颜色可能发生变化。深黄色尿液可能提示脱水或尿液浓缩;红色尿液可能由血尿、食物或药物引起;白色尿液可能与乳糜尿、脓尿或结晶尿有关;蓝色或绿色尿液则可能由某些药物或疾病导致。

3.透明度。尿液的透明度反映了尿液中溶解物质的多少。正常尿液清晰透明,若尿液放置过久或含有大量细胞、细菌、盐类结晶等有形成分,则可能出现轻度混浊或明显混浊。尿液混浊可能提示感染、炎症或结石等问题。

4.酸碱度(pH值)。尿液的pH值反映了其酸碱程度,正常尿液呈弱酸性,pH值在5.5~7.5之间。尿液的酸碱度受饮食、药物和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pH值的异常可能与酸碱失衡、肾小管损伤等疾病相关。例如,酸中毒时尿液pH值可能降低;而碱中毒时则可能升高。

5.尿比重。尿比重是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反映了尿液的浓缩程度。正常尿比重在1.005~1.030之间。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量等因素影响。尿比重升高可能见于脱水、尿毒症等情况;而尿比重降低则可能与多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相关。

6.尿糖。尿糖检测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导致血糖升高,部分葡萄糖会通过尿液排出,形成尿糖阳性。此外,尿糖阳性还可能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相关。

7.尿酮体。尿酮体检测对评估脂肪代谢情况有重要意义。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中,由于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不足,导致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部分酮体会通过尿液排出。尿酮体阳性可能提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其他脂肪代谢异常疾病。

8.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尿胆红素和尿胆原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肝细胞将衰老红细胞破坏产生的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并随胆汁排出。当肝细胞受损或胆道梗阻时,胆红素不能有效排出而进入血液,部分胆红素随尿液排出形成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则是由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被细菌还原而成,部分随尿液排出。尿胆原阳性可能提示溶血性黄疸、肝病等;而阴性则可能见于梗阻性黄疸。

9.红细胞。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出血,常见于肾炎、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然而,剧烈运动、月经污染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红细胞增多。因此,在解读红细胞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10.白细胞。尿液中白细胞增多通常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白细胞是机体对抗感染的重要防线之一,当泌尿系统发生感染时,白细胞会大量聚集并随尿液排出。

11.上皮细胞。尿液中上皮细胞增多可能与尿路结石、炎症等相关。不同类型的上皮细胞增多可能提示不同的病变部位和性质。例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多可能提示肾小管病变;而移行上皮细胞增多则可能与膀胱病变相关。

12.管型和结晶。管型和结晶是尿液中的特殊结构成分之一,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管型和结晶可能提示不同的肾脏病变类型和程度。例如,红细胞管型可能提示肾小球肾炎或肾盂肾炎;而草酸钙结晶增多则可能与尿路结石相关。

正确留取标本,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尿检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许多疾病。同时,尿检还可以用于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例如,在糖尿病患者中,通过定期检测尿糖和尿酮体可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和酮症酸中毒的风险;在肾脏疾病患者中,通过检测尿蛋白和尿比重可以评估肾脏损伤程度和肾功能恢复情况。这些评估结果对于调整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许多药物在体内代谢后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因此,通过检测尿液中的药物浓度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清除速度,从而监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来说,定期检测尿液中的药物浓度可以帮助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了提升检查结果的有效性,受检者在留取标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饮食与药物。检查前一天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以及服用影响尿液成分的药物(如维生素C),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标本采集。通常推荐留取晨起空腹第一次排出的尿液中段尿。晨尿浓缩且偏酸性,细胞和管型等有形成分保存完好,较少受到饮食和运动干扰。留取尿液时需注意避免月经血、粪便、阴道分泌物等物质的污染。

3.送检时间。尿液标本应尽快送实验室检查,以免时间过长导致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一般建议尿常规检查在留取标本后1小时内送检。

综上,尿检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临床检查手段,在评估和诊断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尿检的局限性,不能仅凭检查其结果来诊断疾病,必要时还要行其他检查,以便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干预决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