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有风险,安全最重要
作者: 李虎林临床应用广泛
输血主要目的是补充或替代受血者体内失去的血液,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输血的临床特征,即改善贫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增加特定血液成分等。输血期间,要将来自供血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做严格筛查、测试,之后通过静脉注射给受血者,以满足其特定的临床需求。
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输血能够迅速补充患者失血后的血容量,改善循环功能,保障组织器官正常运行。比如红细胞输注可有效提高贫血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水平,促进氧运输,缓解相关不良症状。对于失血性休克、严重创伤等急危重症患者,输血是迅速救治这类患者的重要手段,通过输血,可有效减少其因血容量不足导致的器官功能衰竭风险。对于慢性贫血患者,特别是重度肾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等,输血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在一些大手术中,比如心脏手术或大型创伤修复手术,输血可提供必要的血液支持,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风险不容忽视
输血也有一些风险和副作用,比如输血反应,受血者会出现发热、寒战、过敏反应等,严重的还会导致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或溶血反应,自身生命安全也会受到直接威胁。虽然现代临床输血时,都会进行严格的病毒筛查,但仍有输血传播感染病毒的风险,比如HIV、HBV、HCV等。此外,输血后抗体形成导致免疫介导反应,则会对患者的长期健康产生影响。
输血的注意事项包括——
1.输血适应症
输血必须严格按照临床需要,围绕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输血方案,比如输血适应症有失血性休克、严重贫血(如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治疗标准)、凝血功能障碍等。并确定输血类型,比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新鲜冷冻血浆等,更要考虑患者的血型和Rh因子,以避免不必要的免疫反应。明确供血者是经过严格的健康筛查和血液检测,以排除传染病的风险,这些检测通常是以HIV、HBV、HCV等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以及其他传染病筛查等形式体现。
2.确定合适供血者
通常而言,ABO血型系统中的四种血型(A型、B型、O型、AB型)都是可以选择相同血型输血的,有条件的还可以Rh同型输血。但在特殊情况下,如紧急情况下需要大量输血或缺乏合适的供血者时,则需要考虑使用其他血型。因此,在输血前,输血科会进行严格的血型复核匹配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实时监测记录
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进行严密的监测,比如对受血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予以全面监测,并记录输血反应等。控制好输血速率,避免过快或过多输血,以减少受血者心血管系统的负担,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更要避免过度输血,以防受血者出现铁负荷过重、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输血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其虽然应用优势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从适应证的确立到输血原则的遵守,再到输血过程中的严密监护和输血反应的及时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医护人员在进行输血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才能确保输血过程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