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防跌倒,牢记9措施
作者: 周蓓春老年人跌倒7危害
1.骨折: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程度较高,骨骼强度下降,跌倒很容易导致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髋部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术后恢复期长,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引发各种并发症。
2.头部损伤:跌倒可能致使头部着地受到撞击,造成颅内出血等颅脑损伤。老年人脑血管弹性差,更易发生严重的头部创伤。
3.软组织损伤:皮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在摔倒时会受到拉伸、撕裂或挫伤。老年人愈合能力差,软组织损伤恢复缓慢,也容易继发感染。
4.内脏损伤:严重跌倒可引起内脏破裂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肾破裂等,危及生命。
5.压疮:摔倒后若长期卧床,容易形成褥疮,严重者可致败血症。
6.恐惧和焦虑:摔倒后老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害怕再次跌倒,导致活动受限,失去自信,甚至产生抑郁情绪。
7.失能:骨折等严重损伤会导致老年人丧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日常起居不能自主完成,照料者长期辛劳也会身心疲惫。
常见7类危险因素
1.年龄:年龄越大,肌力、平衡、协调能力下降,跌倒风险越高。
2.慢性疾病:中风、帕金森病等引起运动障碍的慢病会增加跌倒风险;心脏病、贫血等可致体位性低血压,突然起立猝倒;糖尿病可致感觉异常,难以察觉地面情况;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影响视力,也易导致跌倒。
3.药物:服用安眠药、抗抑郁药、降压药等可产生头晕、乏力等副作用,是跌倒的常见诱因。多种药物联用,药物相互作用也可增加跌倒风险。
4.认知功能障碍:老年痴呆、认知功能减退会影响老人的判断力和危险意识,更易发生意外。
5.环境因素:光线暗淡、地面湿滑、楼梯陡峭等都是家居环境中的常见隐患,不合脚的鞋袜、过长的衣裤也会绊倒老人。
6.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维生素D等营养素会导致肌肉减少、骨质疏松,增加跌倒和骨折风险。
7.活动受限:长期卧床、久坐会使下肢无力,起身时更易摔倒。
预防跌倒9措施
1.锻炼:规律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增强下肢肌力,改善平衡和协调能力。但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避免运动损伤。
2.合理用药:定期复查,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服药时遵医嘱,切勿自行增减。服用会引起眩晕的药物后不要立即起身,以防晕厥摔倒。
3.视力保健:定期检查视力,及时配戴合适的眼镜,白内障可考虑手术治疗。家中环境要明亮,光线要充足柔和。
4.家居环境改造:家中尽量减少地毯、电线等绊脚物,地面材料要防滑。浴室内设扶手、洗浴凳也能降低跌倒风险;楼梯要有合适高度的扶手,床边扶手可减轻起夜跌倒的危险。
5.穿合适的衣物鞋袜:衣服合身,避免过长或过松,建议穿软底平跟防滑鞋,袜子最好有止滑功能。
6.合理膳食:食物要易消化,含优质蛋白、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多吃深绿色蔬菜、豆制品、鱼虾。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维生素D。
7.辅助工具:眩晕、下肢无力时可使用手杖、助行器等辅助工具,必要时可考虑轮椅。下地时动作要缓慢,先坐起,停留片刻再站立,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8.定期评估:医生应对老年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可使用“直立平衡测试”“6米步行测试”等快速实用的评估方法,针对评估结果给出个性化的防跌倒干预方案。
9.加强教育:告知老年人及其家属跌倒的危害性,讲授防跌倒知识,增强防范意识。万一跌倒受伤,教会老人呼救、爬行等自救方法。家属发现跌倒要及时处理伤口,必要时送医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