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脑胶质瘤,守护大脑健康
作者: 马德脑胶质瘤发病有风险,过量电离辐射是首要因素,长期或高强度暴露显著增加患病风险。遗传性疾病如神经纤维瘤病、胶质瘤息肉综合征及利-弗劳梅尼综合征也与之密切相关。此外,潜在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如过量摄入含亚硝酸盐食物、病毒或细菌侵袭等,虽尚未明确,但已备受科学界关注,可能是脑胶质瘤发病的重要诱因。
警惕身体发出信号
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往往因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级别而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 这是脑胶质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肿瘤在脑内的占位效应,导致颅内压升高,进而引发头部剧痛、频繁呕吐以及视神经盘水肿等症状。头痛通常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可能伴有恶心和喷射状呕吐。在严重情况下,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减轻、电解质失衡甚至意识模糊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神经功能障碍 脑胶质瘤可压迫、刺激或破坏大脑结构,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与肿瘤侵犯区域相关:侵犯运动区致肢体异常,语言区致语言障碍,视觉区致视力下降,下丘脑致内分泌失调,脑干则可能导致颅神经功能异常,如交叉性瘫痪等。
癫痫 脑胶质瘤还可能导致癫痫的发作。由于肿瘤的物理压迫、侵袭性生长或代谢异常,使得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引发癫痫。据统计,低级别胶质瘤患者中约有65%~90%可能出现癫痫症状,而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中这一比例也高达40%~64%。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可能表现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精神症状(如幻觉)或局限性发作等。
科技助力精准诊断
在临床确诊过程中,影像学检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CT和MRI等现代影像学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脑胶质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高级成像技术,为脑胶质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要明确诊断脑胶质瘤并确定其病理级别和分子类型,还需依赖手术切除肿瘤或活体组织切片进行组织学与分子病理学的综合分析。此外,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也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预测临床转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多管齐下综合治疗
脑胶质瘤的治疗策略以手术切除为核心,并辅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手术疗法 手术切除是治疗脑胶质瘤的首选方法。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尽可能彻底地切除肿瘤组织,以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辐射疗法 由于胶质瘤往往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往往难以彻底清除肿瘤组织。因此,术后进行放疗成为必不可少的辅助治疗手段。放疗能够抑制残留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治疗效果。
化学疗法 化疗药物如烷化剂等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肿瘤部位,对残留的胶质瘤细胞进行化学破坏。化疗可以与放疗同时进行或作为放疗后的巩固治疗,以增强治疗效果。
尽管脑胶质瘤的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预防仍然是保护大脑健康的最有效方法。通过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锻炼、避免有害物质暴露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患脑胶质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