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疫苗接种指南

作者: 刘静

接种时间

1.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针)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还需要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增强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卡介苗也是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主要用于预防儿童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肺结核等严重结核病。

2.满月时:在新生儿满月时接种第二针乙肝疫苗,加强对乙肝病毒的免疫防护。

3.后续接种计划:之后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在不同的月龄和年龄段,还会陆续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多种疫苗。这些疫苗的接种时间都有严格规定,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在2、3、4月龄和4岁时接种;百白破疫苗在3、4、5月龄和18~24月龄接种;宝宝6月龄时还需接种第三针乙肝疫苗。

接种地点

1.医院产科:出生时的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一般在新生儿出生的医院产科进行接种。医院的医护人员会在新生儿出生后合适的时间,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疫苗接种。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满月后的疫苗接种主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乡镇卫生院的预防接种门诊进行。这些地方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适合疫苗储存的设备,能够确保疫苗安全、有效地接种。

接种前准备

1.证件准备:家长需要携带新生儿的《出生医学证明》和《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证》是记录新生儿疫苗接种信息的重要凭证,每次接种疫苗时医护人员都会在上面记录疫苗的种类、接种日期等信息。

2.了解新生儿健康状况:在接种疫苗前,家长要向医护人员告知新生儿的健康状况,例如新生儿是否有发热、腹泻、黄疸等情况,再由医疗卫生人员判断能否接种疫苗。

接种过程

1.信息登记:医护人员会对新生儿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父母信息等)和本次接种疫苗的信息(疫苗种类、批次等)进行登记。这有助于疫苗接种的管理和后续的追溯。

2.疫苗准备:医护人员会根据疫苗的种类和要求进行准备。比如,有些疫苗需要在接种前进行摇匀,以保证疫苗成分均匀。同时,要检查疫苗的外观,确保疫苗无破损、无变色等异常情况。

3.接种操作:接种部位的选择因疫苗而异。例如,乙肝疫苗一般是在新生儿的上臂三角肌部位进行肌肉注射;卡介苗是在左上臂三角肌外侧皮内注射。医护人员会使用合适的注射器,按照规范的注射技术进行接种,以确保疫苗准确地注入体内,同时尽量减少新生儿的疼痛和不适感。

接种后注意事项

1.观察反应:接种后,新生儿需要在接种场所观察30分钟左右。这是为了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严重过敏反应等异常情况。如果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皮疹等症状,医护人员可以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

2.护理接种部位:对于肌肉注射的疫苗,如乙肝疫苗,接种后应保持接种部位清洁,避免沾水,防止局部感染。如果是卡介苗接种,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化脓等反应,这是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要注意不要挤压、包扎,让痂皮自然脱落,这样可以保证卡介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过程,有利于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3.注意新生儿状态:接种后要注意新生儿的精神状态、体温、食欲等情况。有些新生儿可能会出现低热、烦躁不安等轻微反应,这一般是疫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通常在1~2天内会自行恢复。如果新生儿出现高热、持续哭闹不止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联系医护人员或者带新生儿到医院就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