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服药时间有讲究
作者: 付珊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阿司匹林、止痛类药物等;饮食生活不规律(如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典型症状表现为反复规律性的上腹痛,同时还可伴有恶心、想吐、嗳气、胃灼热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临床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主要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部分。对因治疗方面,如果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就要使用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进行根除治疗;如果是由药物引起的,患者需要与自己的主治医生沟通,选择停用或者更换药物;如果患者存在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就要积极戒酒,以免高浓度的酒精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在对症治疗方面,如果出现剧痛难忍的情况,需要服用止痛剂缓解;嗳气和胃灼热都是因为胃酸反流刺激下段食管黏膜而引起的,需要使用抗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等。
药物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可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也各不相同,因进食的影响,需要把握正确的用药时间,才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比如:
(1)抗酸药的作用机理是中和胃酸,考虑到食物进入胃后能立即刺激胃酸分泌,抗酸药的最佳服药时间为饭后1~1.5小时,这样可维持缓冲作用达3~4小时。临床常用的抗酸药有胃舒平、胃必治等。
(2)在酸性环境中,胃黏膜保护剂的作用会更强,可以在餐前1小时内使用。临床常用的胃黏膜保护剂有硫糖铝、生胃酮等。硫糖铝最好用粉剂,如用片剂应咀嚼成糊状后用温水吞服,可更快更好地与溃疡面接触,发挥疗效。
(3)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可以在饭后使用,也可以随餐服用。近来也有人基于研究结果主张夜间一次服用,不仅作用较每日分次服用为优,还可减少不良反应和降低溃疡的复发率。
(4)胶体铋剂如次枸橼酸铋等,应在饭前半小时和睡前服用,且在服药前1小时至服药后半小时不应进食,否则它们可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而失去治疗作用。
(5)常用止吐药胃复安在饭前半小时服用最佳。若饭后服用,其最大作用时间与胃本身的排空时间重合,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
具体用药注意事项可向药师详细咨询,并认真执行。临床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存在病情反复、长期得不到控制的情况,仔细询问会发现,他们多存在“见好就收”的行为,即病情稍有好转就会停止服药;也有部分患者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到缓解就会自主更换药物。这些不合理用药的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考虑到饮食不当也是诱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除了遵医嘱坚持用药,还要注意调整不良饮食习惯,具体做到:要保持规律饮食,即定时进餐、少吃多餐;发病期间每天可进餐5~6次,待症状有所缓解后可恢复一日三餐,但摄入的食物应以清淡有营养的软食为主;禁止食用辛辣刺激食物;蛋白质对胃的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需要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鼓励增加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此类食物中存在的脂溶性保护因子能够有效遏制溃疡的复发。
此外,若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需要短时间禁食,必要时入院进行止血和抗酸治疗。出现幽门梗阻并发症者应卧床休息、禁食,可通过输液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