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用药,如何确保安全
作者: 谢恒元 田忠大家都知道,妊娠期若用药不当,可能严重影响腹中胎儿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胎儿出现体表或脏器畸形,引起孕妇的流产、死胎、新生儿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妊娠期合理选择用药对于孕妇和胎儿都非常重要。
药物分类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根据药物对胎儿产生的影响、危害程度,将其分为:A、B、C、D、X5个等级。
A级 在对病例进行对照研究中发现,妊娠3个月内未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并且进行长达6个月的随访,依旧没有发现对胎儿存在危害,可能对胎儿有轻微的影响。包括多种维生素、孕期维生素制剂,但不包括大剂量维生素制剂。
B级 在进行动物实验中发现,其对胚胎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在人类中还未有相关证据;或者在动物实验中存在不良反应,在妊娠3个月以及其后的6个月均未得到相关有危害的证据。常见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
C级 尚无很好的动物试验或人类的研究,或者动物实验对胎儿有不良作用,但在人类尚缺乏可利用的资料。很多在妊娠期常用的药物属于此类。
D级 已经有证据表明对胎儿有影响,但在孕期应权衡利弊,在利大于弊时,仍可使用。如苯妥英纳、卡马西平等。
X级 已证明对胎儿的危险明显大于任何益处。例如:治疗痤疮的异维甲酸,可致胎儿中枢神经系统、面部及心血管的多种畸形。
用药原则
为了确保妊娠期内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孕期使用药物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在妊娠的前3个月,应当避免使用任何药物。此阶段胎儿的各器官正处于分化阶段,对药物的敏感性极高。若必须使用药物,那么该药物的指征、疗效应当明确,并且使用妊娠期推荐用药,避免使用C级、D级药物。当情况紧急并且药物明确对胎儿有影响时,应当先停止妊娠再用药。(2)采用单药品、短疗程、低剂量用药,也就是在保障效果的基础上采用单药有效则避免联合用药;小剂量有效就严禁多用;尽量缩短治疗时间。(3)谨慎选择药物。在结合孕周的基础上,在多种药物中选择对孕妇和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若老药效果明确就要避免用新药。很多新药缺乏临床实践,虽有动物实验证实,但是在临床中其安全性尚不全面。(4)需用则用,避免需用不用。当治疗威胁孕妇生命安全的疾病时,若药物对胎儿有影响,也需要使用。(5)中药和中成药可按照说明书中妊娠妇女“慎用”或“禁用”执行。
常用药物
妊娠期常用药物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维生素类 其属于FDA分类中的A级药物,在妊娠期间可以适当使用,但是不能多用。维生素A每天可以摄入5000IU,不超过6000IU;B族维生素能够预防唇腭裂,可以使用但不能过量、长期使用;维生素C每天不超过100mg;维生素D适量补充可以预防胎儿骨质发育不全等问题,一般建议每天摄入600IU,不能过量使用;叶酸可以在前3个月或妊娠早期进行每日0.4mg补充,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抗菌药物 FDA分类中未有A级抗菌药物,因此在妊娠和哺乳期可以使用B级抗菌药物,视情况慎用C级,不适用D级、X级。
青霉素类 其属于FDA中的B级,安全性较高,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较小,可以作为妊娠期抗感染药物。常见的包括:青霉素G、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等。其中哌拉西林、美洛西林不作为妊娠期首选治疗药物。
头孢菌素类 其属于FDA中B级药物,安全性较高,对于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较小,可以作为孕妇常用的一类抗菌药物,包括: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唑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