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呼吸的鼻息肉,可行内镜下切除
作者: 王晓兰近半个月以来,70岁的董大爷出现吞咽困难,就连汤、稀饭也会往鼻子里钻,去医院耳鼻喉门诊做检查才发现,他的鼻腔竟被鼻息肉占满了,鼻腔装不下的鼻息肉还顺着鼻腔从鼻咽部一直延伸到口腔里。医生说,他的吞咽困难就是因鼻息肉长到了咽部所致。最终经过周密的准备,医生通过鼻内镜技术,为其取出了巨大鼻息肉,术后48小时,董大爷就能正常进食了。
为何鼻息肉如此巨大,董大爷却感觉不到呢?原来,鼻息肉的发病过程通常比较缓慢,加之没有神经的参与,因此患者基本没有疼痛感,临床多数是发生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后才到医院就诊。那么,鼻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它会发展为肿瘤吗?又该如何治疗呢?
多为慢性炎症刺激或变态反应所致
鼻息肉是由于鼻黏膜反复受炎症刺激所引起的水肿,表现为鼻腔里面长出的一种灰白色或者是淡黄色的像荔枝一样半透明的肿物,摸起来比较柔软,没有疼痛感也不易出血。其主要是由于细菌、真菌或者是病毒感染所引起;也有一些是因为遗传因素所引起的;平时不注意个人卫生,导致灰尘经常堆积在鼻子里,也会引发鼻息肉。比较小的鼻息肉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比较大的可引起鼻塞、嗅觉减退、说话声音很重、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可见,鼻息肉只是慢性炎症刺激或变态反应所致的鼻腔或鼻窦黏膜高度水肿或肥厚,其与肿瘤并不相干。临床上,原发鼻腔恶性肿瘤比较少见,多为继发性鼻窦恶性肿瘤侵犯鼻腔导致。早期肿瘤部分侵占鼻腔时,可发生一侧间歇性鼻塞和单侧少量鼻衄或涕血;肿瘤坏死溃烂时常出现血性恶臭脓涕;肿瘤慢慢长大可引起持续性鼻塞。这些症状与较大的鼻息肉所引发的症状有相似之处,因此,鼻腔出现肿物后要积极就医,辨别是息肉还是肿瘤,以尽早决定治疗策略。
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
目前,对于较小的、尚未引发症状的鼻息肉,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常用药物为抗生素、稀释黏液药物、中成药和激素类药物。但鼻息肉生长过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隐蔽性,药物治疗很难根除,只有手术才能达到较理想的疗效,特别是对于较大的、已经引发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的鼻息肉,临床更是主张尽早手术。
手术多在鼻内窥镜下进行,其是一种能对鼻腔进行详细检查的光学设备,配有直径只有2.7~4.0毫米的硬管镜,也有软管镜,有0~90度不等的角度,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狭窄的鼻腔和鼻道内的结构,来对鼻腔和鼻咽部甚至鼻窦内部结构进行检查,通过配套的手术即可对鼻息肉进行切除、消融等治疗。
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
鼻内窥镜手术属于一种微创技术,创伤非常小,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恢复时间。但术后也可能发生鼻粘连、鼻窦口闭锁等并发症,要加强护理,不可大意。
患者在麻药清醒后6个小时内,最好采取半卧位,从而保证呼吸顺畅,减轻头部的肿胀,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引流。术后要减少说话量,避免情绪激动,禁止用力擤鼻、咳嗽,减少肢体活动,不可以自行将鼻腔内的填塞物取出。在手术后6小时,可以进食半流质饮食,像馄饨、牛奶等,但要注意温度;术后第二天可以恢复正常进食,但应该以清淡易消化的软食为主;手术之后的药物配合治疗不能少,最好遵从医嘱用药,同时做好随访,杜绝复发和延长再次复发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