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关心的睡眠问题,真相大揭秘

作者: 张丽

专家简介

人们关心的睡眠问题,真相大揭秘0

张  丽  南京脑科医院副院长,睡眠医学中心主任,老年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重点专科(老年医学)学科带头人;擅长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睡眠障碍的诊治,对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头痛头晕等有丰富的诊疗经验;担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睡眠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抗衰老学会脑长寿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二十余项。

人们关心的睡眠问题,真相大揭秘1

最佳睡眠时间到底是几小时

睡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同人群对睡眠时间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

新生儿如同娇嫩的幼苗,每天需要16—20小时的睡眠。在这漫长的睡眠时间里,新生儿的大脑积极构建神经网络,身体的各器官快速生长发育。

儿童的大脑正处于快速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期,身体也在不断生长,每天通常需要10—12小时的睡眠。在睡眠过程中,儿童的大脑对白天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巩固,同时大量分泌生长激素,助力身体长高。

青少年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和身心的快速发展,每天9—11小时的睡眠能让其在白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社交活动。

成年人虽然身体发育基本成熟,但为了维持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高效运转,每天7—9小时的睡眠必不可少。良好的睡眠能让成年人的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恢复体力和脑力,提高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

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睡眠需求相对减少,每天6—8小时的睡眠即可满足其身体需求。不过,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往往较差,容易出现多梦、易醒等问题。

每个人都需要午睡吗

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群,上午工作使其大脑前额叶皮质和颞叶等区域的能量大量消耗,神经递质失衡。午睡 20—30分钟可恢复大脑的能量代谢,促进神经递质平衡,提升下午工作效率。儿童的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午睡有助于巩固上午学习的内容,增强海马体与大脑皮质间的神经连接,同时也会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助于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老年人因为夜间睡眠片段化,所以睡眠效率低,可以通过午睡来补充睡眠,维持大脑的清醒度和认知功能。

失眠患者因为睡眠稳态调节系统的功能受损,午睡会进一步打乱睡眠节律,加重夜间入睡困难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不适合午睡。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应避免长时间平卧休息,这类患者在睡眠时,气道容易反复塌陷、阻塞,导致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午睡时,如果睡眠姿势不健康,患者呼吸暂停的症状可能会加重,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氧气供应,对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入睡时突然抖一下是怎么了

当我们的大脑准备进入深度睡眠时,神经系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有时会导致肌肉突然收缩,产生身体抖动,这种现象被称为“临睡肌抽跃症”。

引发临睡肌抽跃症的原因多种多样。过度疲劳是常见的诱因之一,长时间的劳累会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在入睡时容易引发肌肉的不自主收缩。精神压力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增加临睡肌抽跃症的发生概率。身体缺钙也可能导致这种现象。钙是维持肌肉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当身体缺钙时,肌肉的兴奋性会增加,容易引发肌肉痉挛。睡眠姿势不当同样可能引发临睡肌抽跃症,长时间保持一种不舒适的姿势,会对肌肉和神经造成压迫,导致肌肉异常兴奋。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学会缓解压力,通过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纾解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适量补充钙,多摄入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钙剂;选择舒适的睡眠姿势,避免长时间压迫身体的某一部位,从而减少临睡肌抽跃症的发生。

 为什么突然出现“鬼压床”

“鬼压床”这个听起来神秘可怕的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睡眠瘫痪症”。在睡眠的快速眼动期,我们的大脑非常活跃,会产生梦境,而此时身体的肌肉处于麻痹状态,以防止我们在梦中做出动作。当意识提前恢复清醒,肌肉仍处于麻痹状态时,我们就会出现睡眠瘫痪症。

睡眠周期紊乱是引发睡眠瘫痪症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周期的正常运转,增加睡眠瘫痪症的发生概率。心理压力大也是引发睡眠瘫痪症的一个重要因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大脑在睡眠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异常的神经活动。睡眠姿势不当同样可能引发睡眠瘫痪症。趴着睡、用被子蒙头等不良姿势会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导致身体在睡眠中处于一种不适的状态,从而诱发睡眠瘫痪症。

为了预防睡眠瘫痪症,我们要保持规律的作息,尽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在睡前放松心情,避免因大脑过度活跃而失眠,可以通过泡热水澡、阅读轻松的书籍等方式缓解压力;选择舒适的睡眠姿势,避免压迫胸部及身体的其他部位;保持睡眠环境安静、舒适、黑暗和凉爽,以提高睡眠质量。

哪些睡姿是健康的

仰卧位是一种公认的健康睡姿。当我们采用仰卧位睡觉时,身体各部位受力均匀,能有效减轻脊柱的压力。脊柱在这种姿势下能够保持自然的生理曲度,减少腰部和颈部的疼痛。仰卧位还能让呼吸道保持通畅,降低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风险。

侧卧位也是一种健康的睡姿,尤其是右侧卧位。右侧卧位睡觉时,心脏处于高位,不受压迫,有利于心脏的血液循环。同时,右侧卧位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然而,对孕妇来说,在孕晚期采用左侧卧位更为适宜。左侧卧位可以减轻增大的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保证胎盘的血液供应,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不同疾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睡姿。对于心脏病患者,睡觉时宜采用右侧卧位,右侧卧位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对于颈椎病患者,仰卧时可以在颈部垫一个薄毛巾卷,这样能够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减轻疼痛。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睡眠时可选择仰卧位,并在膝盖下方垫一个薄枕头,使膝关节微屈,这样可以减轻腰部的压力,缓解疼痛。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选择半卧位或高枕卧位较为适宜,这种姿势可以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

睡得少不一定是失眠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其天生对睡眠的需求较少,如携带特殊基因突变的人群每晚仅需4—6小时的睡眠,便能在白天保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然而,这类人群在整个人类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大多数人仍然需要遵循正常的睡眠规律,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判断是否患有失眠时,我们不能仅仅依据睡眠时间的长短来做出结论。睡眠时间只是一个参考因素,更重要的是评估睡眠是否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些人虽然睡眠时间较短,但是第二天精神饱满,工作效率高,情绪稳定,认知功能正常,那么其可能并不属于失眠患者。相反,即使一个人的睡眠时间看似正常,但他在睡眠过程中多梦、易醒,导致第二天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那么这个人可能患有失眠。失眠不仅关乎睡眠时间,更重要的是睡眠质量。

人们关心的睡眠问题,真相大揭秘2

因此,当怀疑自己存在睡眠问题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一下自己的睡眠质量、白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表现。若睡眠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那么建议大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改善睡眠状况。

睡觉打鼾就是睡得好吗

很多人认为睡觉打鼾是睡得香的表现,但实际上,打鼾是睡眠时气流通过狭窄气道振动软腭等组织产生的声音,它往往预示着睡眠质量不佳。打鼾可能导致睡眠过程中发生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使身体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从而影响身体健康。长期打鼾还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打鼾的原因多种多样,可分为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在生理因素方面,肥胖是一个常见的原因。肥胖者的颈部脂肪堆积较多,会导致气道狭窄,睡眠时气流通过狭窄的气道更容易引起振动,从而引发打鼾。睡姿不当也会引发打鼾,如仰卧时,舌头和软腭容易后坠,堵塞气道,导致打鼾。从病理因素来看,鼻腔疾病,如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会影响鼻腔的通气功能,使气流受阻,进而引发打鼾。咽部疾病,如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等,会导致咽部气道狭窄,也是打鼾的常见原因。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导致身体代谢减慢,以及咽部肌肉松弛,从而增加打鼾的发生风险。

不同类型的鼾声可能代表着不同的健康状况。单纯性打鼾的声音均匀、较规律,对健康的影响较小,通常是睡眠姿势不当、过度疲劳等原因引起的。这种鼾声一般不会伴有呼吸暂停,通过调整睡姿、休息等,鼾声往往可以有所减弱。然而,如果鼾声不规律,而且伴有呼吸暂停,那么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表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在睡眠过程中,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身体缺氧。长期患有这种疾病会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的损害,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等的发生风险。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的鼾声不规律且伴有呼吸暂停,那么应及时就医,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编辑    董    玲、黄奕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