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妙招既安神又助眠
作者: 刘可慧专家简介

刘红权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江苏省第六期333工程第二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院级名医;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神经系统疑难危重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眩晕、头痛、颈椎病、失眠、面瘫、周围神经病、帕金森病、肌无力等。

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失眠的困境。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疗法,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温和而有效的助眠途径。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系列中医小妙招,这些方法不仅能安神定志,还能助大家一夜好眠。
5个“助眠穴”要常按
穴位按摩,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在应对失眠的问题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妨尝试轻轻按摩几处“助眠穴”,以缓解失眠带来的不适,并提升自己的睡眠质量。
1.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是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百会穴具有平肝熄风、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等多种功效。在中医看来,失眠多与心肝火旺、心神不宁有关,而刺激百会穴可以帮助泄热、降火、安神,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效果。
【操作方法】将食指和中指的指腹轻轻放在百会穴上,以顺时针方向缓慢揉动百会穴3—5分钟,每晚睡前按摩一次。
2.印堂穴
印堂穴是督脉的腧穴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三大经络的汇集之地。印堂穴在前额部,两眉头间连线与前额正中线交汇处。印堂穴是治疗神志类疾病的重要穴位,按摩印堂穴,有助于缓解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等。
【操作方法】用拇指的指腹,或者食指、中指并拢,从印堂穴依次螺旋状往上点按至前额,每次3—5分钟。晚上临睡前按摩,效果更好。
3.安眠穴
安眠穴位于侧颈部,在翳风穴和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安眠穴有着平衡阴阳、宁心安神、调理气血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失眠、头痛、眩晕等疾病,是治疗失眠的重要穴位之一。
【操作方法】双手放于头后,将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放在安眠穴上,先顺时针方向按揉1—2分钟,再逆时针方向按揉1—2分钟,交替进行,以感觉穴位微微酸胀为宜。
4.神门穴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这个穴位与心脏相关,具有宁心安神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悸等症状。
【操作方法】用拇指的指腹轻轻按压神门穴,每次按压3—5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宜。每天可以进行多次,尤其在晚上睡觉前。
5.太冲穴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腧穴。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常按太冲穴具有清肝降火等功效,有助于缓解失眠,适合肝火旺盛的人。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从脚趾向脚跟的方向推压太冲穴,每次推1—3分钟,以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为度。
针灸疗法打破失眠困境
通过精准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疗法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缓解压力,促进身心放松,从而助力大家重获宝贵的优质睡眠。
1. 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作为一种结合传统针灸与现代科技的干预手段,专注于调节人体的生物电活动,以改善睡眠障碍。通过精准地刺激特定穴位,电针疗法能够调节与睡眠相关的生理功能,缓解失眠症状,促进深度睡眠,从而有效提升睡眠质量。
2. 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采用细小的毫针或其他工具对耳朵上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旨在预防、诊断及治疗全身性疾病。人的耳朵上分布着多个穴位,每个穴位都对应着身体的某个部位或功能。通过精准刺激这些穴位,耳针疗法能够实现镇静安神、平衡阴阳、调和心肾等功能,并有效抑制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从而为改善睡眠质量提供了显著疗效。
虽然针灸疗法的疗效显著,但是大家应该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诊治,在经过专业中医师的面诊评估之后,由其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针灸操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药膳既助眠又美味
药食同源,这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智慧。食物不仅是营养的来源,更是调理身体的良药。药膳可以温和地调节我们的生理机能,帮助我们获得高质量的睡眠。
1.酸枣仁茶
酸枣仁具有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的功效,而茯苓能健脾、宁心,两者合用使人心神安宁,有助于睡眠。
【准备材料】酸枣仁15—20克(捣碎),茯苓15克,白糖、蜂蜜或红糖适量(根据个人口味添加,用于调味)。
【操作方法】将捣碎的酸枣仁与茯苓一起放入锅中,加入250 —300毫升的水,用大火将水烧开。水开后转小火,继续煮30分钟,使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之后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在煮好的茶中加入适量的白糖、蜂蜜或红糖进行调味。调好后,将茶倒入杯中,趁热饮用。
2.百合生地黄瘦肉汤
百合具有清心安神、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而生地黄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
【准备材料】生地黄20克,百合20克,猪瘦肉300克,葱、姜各适量。
【操作方法】将猪瘦肉、生地黄洗净,切成小块。在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瘦肉块、百合、生地黄,用大火煮沸后,改用慢火进行煲汤。约45分钟之后,加入食盐等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脾虚湿滞、大便溏泄者不宜食用。
3.柏子仁粥
柏子仁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有利于改善心血不足等导致的失眠。
【准备材料】柏子仁15克,粳米100克,蜂蜜适量。
【操作方法】将柏子仁去杂洗净,稍微捣烂;将粳米洗净,与捣烂的柏子仁一起放入砂锅内,再加入适量水,用大火煮沸,之后改用小火煮约30分钟,加入蜂蜜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大便溏泄或泄泻,以及对种仁类食物过敏者不宜食用。
睡个好觉从脚开始
足部穴位与身体各部位紧密相连,而足部皮肤能够吸收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中药浴足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帮助大家更快入睡。长期坚持中药浴足,可以显著提高睡眠质量。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个常用的中药浴足方。
【材料】合欢皮15克,夜交藤30克,鸡血藤20克,香附15克,郁金15克,栀子10克,石菖蒲10克。
【使用方法】在进行足浴之前,先将选好的中药材放入耐热的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待水开后,小火煮上约15分钟,让药效充分释放。随后,将熬制好的药汁倒入专业的足浴盆或桶内,根据药汁的量,适量加入凉水,调至水温大约为45摄氏度,以人体舒适为准。在泡脚时,水位需浸没至脚踝上方的三阴交穴,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药效。同时,可以搭配进行足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准备一个热水壶,随时补充热水以保持水温。足浴的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为佳。足浴结束后,立即用毛巾将双脚擦干,并注意做好足部的保暖工作,以防受凉。这样的足浴流程,不仅能够舒缓疲劳,还能带来深度的放松,有助于一夜好眠。
【作用】解郁除烦,养血安神。适合肝郁血虚、难寐易醒之人。
在使用中药浴足方时,建议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药材,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希望这些中医小妙招能够成为大家守护健康的贴心良伴,帮助大家缓解压力,改善睡眠,重拾身心的和谐与宁静。
(编辑 姚宇澄、黄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