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食艾胜人参

作者: 杨璞

清明食艾胜人参0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段时节里,大自然为我们带来了一味养生佳品——艾草。民间素有“清明吃艾草,胜过吃人参”的说法,此时的艾草鲜嫩多汁、香气扑鼻,食用它既能品尝到春天的味道,又能收获满满的健康。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了解艾草在清明时节的养生奥秘。

清明食艾为何胜吃人参

艾草,又被称为 “医草”“纯阳之草”,其养生价值不容小觑。艾草性温,味苦、辛,归肝、脾、肾经,具有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等功效。清明时节天气多变,寒湿之气容易侵袭人体,此时食用艾草,能够帮助我们驱散体内的寒湿。同时,春季人体阳气升发,恰好清明时节阳气渐盛,此时食用艾草可温补阳气,不仅能帮助人体更好地顺应节气变化,激发自身阳气,还能增强抵抗力,抵御外界邪气的入侵。

清明时节的艾草嫩芽虽然养生功效不是非常强大,但其特性平和,恰似旭日暖阳,能够温和地温补阳气,不会给身体带来过于强烈的负担,因此大多数人(包括孩子)都适宜食用。相比之下,人参虽为大补之品,但性偏燥热,若在清明时节盲目进补人参,可能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出现上火等不适症状。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清明时节的新鲜艾草中挥发油、黄酮类、多糖类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浓度最高。挥发油中的桉叶油素、侧柏酮等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的作用,能有效预防春季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效,有助于延缓衰老、保护心血管健康;多糖类成分能够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清明时节话“艾俗”

我国食用艾草的历史源远流长。唐朝的《食疗本草》中记载:“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到了近现代,艾草制作的美食愈发丰富多样,艾糍、艾米果、艾草青团、艾草煎蛋等,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小吃。

清明时节,采摘新鲜艾草,将其融入美食之中,这不仅是一种饮食传统,更饱含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清明前后制作和食用艾草青团是一项重要的习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将鲜嫩的艾草洗净、焯水、打成汁,与糯米粉混合,包上豆沙、芝麻等馅料,蒸制出的青团色泽翠绿、口感软糯、清香扑鼻。这种习俗不仅传承了千年的饮食文化,还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节日氛围。

美味又养生的艾草食谱

·艾草煎蛋滚汤

【材料】鲜艾草30克,鸡蛋2个。

【做法】将鲜艾草清洗干净后切碎,放入打散的鸡蛋中充分拌匀。接着,在烧热的锅中倒入蛋液,煎至两面金黄。随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稍滚一会儿,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对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来说,艾草煎蛋滚汤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既保留了艾草的营养成分,又易于消化吸收。如果是脾胃虚寒较为明显的人群,可以在汤中加入红枣、生姜、红糖一起煮。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生姜能温中散寒、解表发汗;红糖则可健脾暖胃、活血化瘀。这几味食材与艾草、鸡蛋搭配在一起,能够更好地起到温补脾胃、散寒止痛的效果。

·艾草姜枣煮鸡蛋

【材料】艾叶10克,红枣3枚,生姜3片,鸡蛋1个,红糖适量。

【做法】先将鸡蛋用水煮熟,然后去壳备用。接着,把洗净的艾叶、红枣、生姜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15分钟。最后,放入去壳的鸡蛋和适量红糖,继续煮 5分钟即可。

这道艾草姜枣煮鸡蛋尤其适合女性在经期前后食用,能够温暖子宫、调理气血,缓解痛经等不适症状。同时,对体质虚寒的人群来说,经常食用也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增强体质。

艾草的其他养生妙法

1.艾草泡脚,祛湿散寒

艾草被誉为“纯阳之物”,坚持用艾草泡脚可有效改善寒湿体质,缓解疲劳,促进睡眠。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体内寒湿较重,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①舌体胖大、质淡、边有齿痕、舌苔白厚腻;②小便清长、没有异味,如同清水一般;③肚子常感觉不舒服,一吃油腻食物就腹泻,且大便不成形、稀薄;④通常汗出肤冷,身上基本没有异味;⑤女性白带色白清晰如水、无臭味;⑥时常感觉局部有冷痛感、肿胀感或麻木感。

清明食艾胜人参1

泡脚时,通常选用干品陈艾,陈艾去除了生艾草的燥烈之性,作用更为温和。具体做法是将艾草干品150克(1人份)放入2000毫升清水中煮10分钟左右;煮好后,将药水放凉或加入适量温水,调节至40℃左右。泡脚时,建议使用高木桶,水量没过三阴交穴,有条件的话可以没过足三里穴;一般泡到全身发热或微微出汗即可,时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

2.艾灸养生,温通经络

学会居家艾灸,对改善健康问题大有裨益。当体内有寒湿,或因外感寒湿邪气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出现关节、筋骨疼痛时,可以艾灸丰隆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曲池穴和阿是穴(局部疼痛点)。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具有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的功效;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能够调理脾胃、疏风化湿、补中益气、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肚脐上4寸,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适用于湿滞、胃脘饱胀、嗳气者;曲池穴在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能调和气血、祛风除湿,对慢性腹泻或大便溏稀有一定调理作用。用作日常保健时,每个穴位灸2—3分钟即可,一周可以进行一两次;如果是寒湿较重的人群,可适当增加艾灸频率,但要以灸后不上火为度;由于艾草是纯阳之物,艾灸应尽量在上午进行。

3.熏艾消毒,守护健康

艾草还有一个简单实用的用法,特别适合家庭空气消毒,就是“熏艾”。自古以来,艾叶烟熏一直是预防疾病的常用方法,东晋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描述了熏艾用于预防瘟疫的相关内容:“断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艾烟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大家用艾草居家消毒防病时,可在密闭房间内点燃一根艾炷,熏半小时后开窗通风,可以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清明时节,让我们巧妙运用艾草进行饮食养生和日常保健,无论是品尝美味的艾草美食,还是用艾草泡脚、艾灸、熏艾,都能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收获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湿热蕴结、阴虚内热的人群须慎用艾草;由于艾草有止血的作用,经期女性也不要擅自使用。

(编辑    姚宇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