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药之道,方成良医
作者: 陈文莉古语云:“不为良相,必为良医。”“良相”指的是贤能的宰相,即具有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能够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臣。“良医”则指的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即能够精通医术,治疗疾病,挽救生命的医生。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中国古代士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选择,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医生的地位之高和价值之重。那何为良医呢?作为一名工作10余年的康复医学科医生,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
与古人智慧的对话
随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以下简称中大医院)被选为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的储备库承建单位,康复医学科成功入选中西医协同的“旗舰”科室,这让我深感自豪,并且十分激动。在中大医院构建的中西医协同新模式平台上,我沉浸于中医学知识的海洋中,因为康复医学和中医学在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综合治疗、预防与康复相结合等方面存在众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为两者在医学领域的互补和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我感觉自己的每一次学习都仿佛是与古人智慧的对话,每一次实践都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我有幸参加国医大师熊继柏关于“心怀中医梦,敢为天下先”的授课,在学习期间,他和大家分享了两个中医治疗肿瘤效果很好的案例,课下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有同学疑惑:“同样的药方,在不同的中医手中开具,患者服用后的效果却大相径庭,有的疗效显著,有的则平平无奇。即便是历经验证的经典方剂,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位资深的中医微笑着,缓缓答道:“因为医生本身就是一味最关键的药啊。”这个答案让我豁然开朗。我不禁联想,成为医生所要历经的磨炼,不正与药材的制备过程相似吗?
历经风雨方显医者仁心
良医与良药本就十分相似。那良药如何产生?如何成为良医呢?以我们传统的中草药为例,这份源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于广袤的山野间被采摘,再被制作成治愈患者的良药。中草药从山野至药房的蜕变之旅,恰如医学生步入医学殿堂的艰辛征途,历经风雨洗礼,方能彰显医者那颗仁慈而坚定的心。
1.采摘与收集
医学生初入校门,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敬畏,庄严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就像药材的采摘与收集,是人与草药的初次邂逅。当时我们是懵懂的,面对一本本厚重的医书,在浩如烟海的医学知识中采摘和收集“每一株草药”,积累医学理论知识,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炮制与加工
我们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医学理论学习后,要去临床实践,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这与中草药的炮制过程相似,火候、时间、辅料缺一不可,正如住院医生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对药物剂量、疗程的精准把握,无不考验着他们的耐心与智慧。
3.配伍与组方
医学生正式进入工作阶段,成为主治医师,不仅要熟悉药物的剂量、疗程,更要学会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正如药物的配伍与组方,是治疗疾病的精髓所在,只有蕴含着医者的智慧与经验,方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煎煮与服用
随着医生的成长,不仅要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还需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煎煮及服用中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中药里有许多奥秘,如煎煮的火候、时间,服用的禁忌,哪些药材相生相克,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作为医生也是如此,我们要多问为什么,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以寻找方法去解决这个为什么。这个过程如同大多数中药需要先用武火煮沸,再转为文火慢炖,这样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才能充分溶出。
5.吸收与代谢
医生从科研中发现机制,随后将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进而在实践中再发现新的临床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化认识与提升治疗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要不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直至患者康复。这一过程就如同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与代谢过程,不仅映射出医生对治疗效果的精准评估与深刻反思,还为未来的治疗策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而推动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中草药历经采摘收集、炮制加工、配伍组方、煎煮服用、吸收代谢等环节,方能成就其良药之质,而医生需通过这些步骤的锤炼,才能成为真正的良医。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衷心希望,每一位医生都能如同那剂在患者心中不可或缺的良药,运用深厚的医学智慧与爱心,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医学新篇章。
(编辑 黄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