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满面红光”未必真健康

作者: 刘 言

专家简介

长期“满面红光”未必真健康0

伯广干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疾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面色红润”“红光满面”素来是气色好、身体好的象征。殊不知,持续的“红光满面”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满面红光”或暗藏健康危机

通常,脸红分为生理性脸红和病理性脸红。身体健康的人末梢血液循环较通畅,人容易在情绪激动或运动后出现脸红的现象,当身体与情绪得到平复后,这种现象便能缓解。若身体没有受到任何的外界刺激,脸上经常“红光满面”就要注意可能是病理性脸红。

1.持续“满面红光”,可能是高血压信号

对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来说,持续性“满面红光”,须警惕可能是高血压的危险信号。高血压是心脑血管中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高,但很多患者早期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颈部僵硬、胸闷等症状。

高血压为什么会引起脸红呢?一般来说,持续的高血压症状会使头面部血管持续扩张充血,出现脸红的情况;还有一部分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在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降压治疗时,也会出现面部潮红的症状。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引起的面色红润,往往红得比较“浓郁”,和身体健康的人脸色“面若桃李”略有区别。

日常生活中,高血压主要有两个治疗方面,一个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做到作息规律、营养均衡、适当运动;另一个则是药物治疗,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及直接肾素抑制剂,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按时服药,才能有效控制血压。

2.两颊紫红,可能患了风湿性心脏病

众所周知,心脏不好的人,会出现嘴唇发紫的现象,其实心脏病也可引起人脸部出现面色潮红的现象。有一个成语叫“心血来潮”,就解释了心脏病为什么会引起面色潮红。如果人体心脏二尖瓣狭窄,回心血量受阻,此时会造成肺部淤血,导致面部两颊呈现如高原红一般的紫红色,医学上被称为“二尖瓣面容”。

二尖瓣狭窄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老年人常见病因是老年瓣膜退行性钙化改变。当二尖瓣狭窄严重时,颧骨泛红会扩大;到了疾病晚期,劳累后经常会发生呼吸困难和发绀,而发绀常见于颧部和口唇。如果脸色潮红难以消退并感觉心脏不适,建议去医院做心脏彩超检查。一旦确诊,一定要尽早积极治疗。

长期“满面红光”未必真健康1

二尖瓣狭窄不但会让患者体力受限,还容易出现心房颤动、急性肺水肿、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主要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同时要保持和改善心脏功能、积极预防及控制风湿病发作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缓解二尖瓣狭窄,如经皮球囊瓣膜形成术或分离术、瓣膜修补术和人工瓣膜置换术等。

3.特殊的“红润”,源于隐蔽的血液肿瘤

心脏病、高血压引起的脸红,主要是由于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排血量增加,引起头面部血管扩张、充血。还有一种疾病会使血液中的红细胞过多,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减慢、组织缺氧,导致全身微小血管充血扩张,引发脸色红紫、手脚掌皮肤泛红等现象。这种疾病,就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慢性骨髓增生性肿瘤,起病隐匿,患者多在脑梗死、心肌梗死时经血常规检查中被发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常见症状为面部、手掌、口唇等部位呈绛紫色,眼结膜血管扩张、充血,脾大、患高血压;有些患者会直接表现为血栓形成或出现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或皮肤黏膜出现瘀斑;有些患者会表现为血管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多汗、疲劳、视力障碍等症状;还有些患者表现为高代谢和组胺增高,如出现高尿酸、痛风、消化性溃疡、荨麻疹等症状。

目前,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旨在减少红细胞数量,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细胞分离及放血疗法,治疗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若控制不好,容易反复引起严重血栓,甚至危及生命,且有少数患者可能会转化为骨髓纤维化或白血病,因此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定期复诊,监测病情。

〇 3个方法帮你养出健康“红气”

面色过于红润,可能是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但对大部分人而言,面若桃花仍然是气血充足、身体健康、容光焕发的表现。怎样才能养出好气色呢?3个方法帮你养出健康“红气”。

1.睡好子午觉,调养好气血

老年人可能有失眠的困扰,调养气血最简单、最便宜的方法就是睡好“子午觉”,作息规律。晚上睡觉最好在子时(晚上11点)前入睡,同时中午(中午11—1点)也可适当睡个午觉,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扰乱人体生物钟,影响晚上睡眠。

2.规律饮食、适当进补

三餐定时、定量饮食,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日常应多食富含“造血原料”的优质蛋白质、必需微量元素(比如铁、铜)、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如鱼、虾、蛋类、豆制品、红枣、花生及新鲜蔬菜、水果等;还可根据自身体质,多饮当归鸡汤、五红(红枣、红豆、红花生、枸杞子、红糖)汤等食疗汤;闲暇时,可适量冲泡黄芪当归茶等补气生血中药茶饮。

3.适当运动,泡脚疏通阴经穴

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还能够增强脏腑功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从而有助于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同时,运动能缓解人们的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帮助人们保持气血的平衡和稳定。日常生活中,可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同时选择一两项适合自己体能又能长期坚持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打球、爬山、练瑜伽或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缓慢地增加运动强度。

长期“满面红光”未必真健康2

中医认为,经常泡脚可以温热地刺激双下肢。双下肢的气血津液沿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由阴向阳,调动气血运行。三条阴经共同发挥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衡量一个人身体健康与否,不能简简单单依靠面色去判断。“满面红光”未必真健康,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时时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定期检查,才能远离疾病的困扰,让自己由内而外散发健康自然美。

(编辑    王    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