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按这8穴,除湿一身轻
作者: 武馨冉 康复师
水是人体发挥生理功能必不可缺的物质,但体内水太多就会形成湿气,便成了疾病之源。中医认为,“湿气”是健康的“头号大敌”,湿邪滞留会引起身体很多问题和疾病。现代社会生活紧张繁忙,从居家环境到日常作息,再到饮食习惯,人们不仅疏于排除体内湿气,还因为爱吃重口味的食物、晚睡等不良生活习惯,加剧湿气积累,长期被湿邪伤害易诱发身体病痛。夏末入伏后,天气炎热又特别潮湿,部分地区谓之“梅雨季节”,人们只想待在空调环境里,没机会出汗、排毒,湿气无法排出,身体也感觉不舒服。要改善“湿气过盛”的症状,我们可按摩以下8个穴位。
风池穴
湿热蒸腾,湿邪可能上蒙清窍,导致头昏眩晕、没有精神、思维迟钝、眼目昏花等症状,影响睡眠的同时可能阻碍头颈部血液循环,造成肩颈僵硬酸痛,全身水液代谢也会变差。这时可多按摩位于足少阳胆经、主管水液运行的大穴——风池穴。
【定位】在头后侧,枕骨下方,拇指从发际线向上方慢慢滑动,感到明显凹陷处,左右各1个穴位。
【按法】以双手大拇指指腹,揉按两侧穴位 2—3 分钟。
【功效】按摩风池穴可缓解头痛、头晕、眼睛疲劳并改善脸部水肿及肩颈酸痛。
翳风穴
湿邪壅堵经络,导致气血瘀滞不畅,容易造成失眠、耳鸣、肥胖等症状。翳风穴附近有面部、颈部肌肉附着,按压可放松肌肉、改善颈部酸痛;深层还有静脉、淋巴汇集,加强按压有助于疏通经络,改善头面部的不适症状。
【定位】两侧耳垂后凹陷处各1个穴位。
【按法】以手指指腹按压,每按5秒停1秒,共按约1分钟。
【功效】经常按压翳风穴可以疏肝理气、改善失眠、缓解耳鸣并消除脸颊的水肿。
水分穴
水分穴是消水肿、减重必用穴位。有些人爱喝冷饮,导致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湿,造成小腹肥胖,常揉按水分穴,有助于水分、湿气的代谢。
【定位】肚脐上1寸,约一个大拇指宽的距离。
【按法】以食指指腹按压 2—3分钟,也可采用热敷的方式持续15—20分钟。
【功效】促进水液代谢,尤其能够改善腹部及四肢的水肿。
天枢穴
天枢穴通常以治疗胃肠疾病为主,脾胃有运化并散布水液的功能,小肠、大肠也在消化过程中分离多余的水湿并吸收、代谢,如果胃肠湿邪过盛,容易出现腹胀、便溏等症状。针灸、按压天枢穴,可辅助改善水肿、肥胖问题等。
【定位】肚脐左右旁开2寸(约三指宽度)处各有1个穴位。
【按法】以大拇指指腹或掌根按揉天枢穴,力道不可过重,微感酸痛即可。
【功效】增加胃肠蠕动,改善腹胀及泄泻,消除水肿,避免腹部脂肪堆积。
关元穴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代谢全身水液,依靠肾阳的气化作用。关元穴是任脉的腧穴,有把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的意思,可以培肾固本、益气补阳,促进水液气化或排出多余水液,消除体内的湿气,被视为长寿穴位之一。
【定位】位于下腹部,肚脐下3寸,就是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肚脐下,小指下缘处即为关元穴。
【按法】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按压关元穴至略有酸胀感。
【功效】改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同时调理脾胃、消除水肿。
脾俞穴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食物并将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输布至全身,包括水液。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常过度消耗脾的气血,不利于脾运化水湿。脾俞穴是脾的气血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按摩、艾灸脾俞穴,可以调理脾胃,加强身体运化水湿的能力。
【定位】位于背部,第12胸椎旁左右1.5寸处各1个穴位。
【按法】背部穴位不方便按,上下揉搓背部大致位置或手握拳轻轻捶打。
【功效】外散湿热之气,改善腹胀、水肿、食欲不振、倦怠感等。
公孙穴
公孙穴被称为脚下的“第一温阳大穴”,属足太阴脾经,入脾脏,联络胃腑。按摩或艾灸公孙穴,有健脾胃、通血脉的功效,促进脾胃发挥运化、输布水液的功能,减少湿邪形成。
【定位】足部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的凹陷中,左右各1个穴位。
【按法】大拇指用力按压至足弓出现酸麻感或用另一只脚的脚后跟重压。
【功效】缓解腹胀、胃痛、胃酸过多、肠鸣、胸闷、心痛等症状。
三阴交穴
人体水液代谢与脾肾两脏密切相关,脾运化水液、肾代谢水液。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处,按摩三阴交穴能激活三个脏腑、三条经络的功能,具有活血、利湿、有效改善下肢水肿等功效。
【定位】脚踝内侧最高点向上3寸处,就是将手四指并拢置于内踝尖上,小指上缘偏后处即为三阴交穴。
【按法】拇指按压持续约5秒,按20下后换另一侧。
【功效】补肾气、延缓老化、改善脾胃虚弱、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
(编辑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