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会诱发心脏病吗

作者: 钟文

受访专家

张卫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学科主任,主任医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教育科技学会基层卫生与社区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治疗复杂的内科疾病、罕见病,系统性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炎性关节病、痛风),多病共存的诊断及处理。

受访专家

夏  珂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重症监护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老年高血压工作组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兼秘书,湖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委员。擅长治疗心血管急危重症、高血压、代谢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及血栓性心血管疾病。

张阿姨2个月前在口腔诊所拔智齿,拔完牙1周后出现持续性发热。起初,张阿姨以为是拔牙后牙龈发炎,吃了5天阿莫西林和退热药后仍高热不退,浑身没劲,她还发现手掌、手指等多处长出米粒样的皮疹。意识到事态严重,张阿姨赶紧去医院就诊。

医生仔细询问张阿姨的病史,听诊心脏时,医生发现张阿姨正常的心跳声外,还有“呼——呼——”像拉风箱的声音,怀疑张阿姨是感染性心内膜炎,赶紧将张阿姨收治住院,做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培养检查。

检查结果正如医生所料: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心脏瓣膜上赘生物形成;多次血培养结果提示变异链球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医生立即足量使用抗生素治疗,并请心脏大血管外科会诊。经过评估,张阿姨有手术指征,转入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张阿姨恢复健康出院。

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感染心脏瓣膜或心室壁内膜发生炎症,一般分为3类。

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心内膜引起,病原体通常毒力较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由非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

3.人工瓣膜心内膜炎:见于瓣膜置换术后1年内,动脉瓣置换术后较二尖瓣置换术后更常见,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被感染风险相同。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见于90%的患者)、贫血、乏力、皮疹等,症状不具有典型性,并且变化很多,有时症状隐匿,超声检查可发现心脏杂音。

拔牙为何会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

很多人曾听过“拔牙拔出心脏病”“拔牙造成心脏感染”,难以置信的同时也感到害怕。其实,拔牙不会直接引发心脏病,但拔牙可增加感染发生的风险,而心脏被感染可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拔牙虽然是小手术,但术后可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是造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口腔组织创伤或口腔操作容易导致寄居于口腔黏膜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随着血液流动,感染其他部位,形成赘生物(主要为心脏)或细菌栓塞(皮肤、血管、肾脏、脾脏、大脑等),危害人体健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可抵御病原微生物,防止发生感染。但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脏疾病或其他心血管问题,心脏内膜可能受损,病原微生物更容易附着从而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因此,抵抗力低的恶性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患者、老年人等,如果近期有口腔疾病治疗史,之后出现发热、乏力、皮疹等非典型症状,要高度怀疑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时到医院就诊。

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当出现乏力、发热、胸闷等症状时,常被误认为感冒,错过了宝贵的治疗时机。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有助于尽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1. 发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除了基础状态差的老年人或心肾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大多数患者在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伴乏力、纳差、头痛、关节肌肉疼痛、体重减轻等非典型症状。

2. 栓塞:栓塞症状多发生在感染后期,栓塞的位置不同则症状不同。若为皮肤栓塞,可观察到皮肤表面散在小瘀点,手指和脚趾的曲面可出现隆起的紫红色小结节,触摸略有疼痛感;若为内脏栓塞,可出现腹痛、尿血、便血等症状;若为肺部栓塞,可出现胸痛、咳嗽等症状;若为脑动脉栓塞,可出现头痛、偏瘫、失语等症状。

3. 其他症状和体征:随着病程的延长,贫血进行性加重。心脏杂音是帮助医生确诊的重要体征,听诊时约80%的患者有心脏杂音,杂音粗糙、响亮,还可出现心音低钝、奔马律等表现,其中约50%的患者可因心脏瓣膜病变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时,2项检查很重要。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显示心脏瓣膜、内膜的赘生物(病原体的聚集灶),同时显示心脏结构的损害。血培养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具有关键作用,如果怀疑患者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在24小时内取得3次血培养标本;如果症状强烈提示是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需在1—2小时内取得2次血培养标本,血培养可能需要3—4周的培养期。

 如何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目的是清除赘生物,杀灭病原体,防治并发症。

1.抗感染治疗: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最重要的措施。静脉给药,联合应用2种具有协同作用的抗生素。抗生素使用量须高于常用量,使被感染部位达到有效药物浓度,疗程一般是4—6周,有时需更长的抗感染疗程。

2.手术治疗:彻底清除感染组织,修复或置换受损瓣膜,恢复瓣膜功能,矫正心脏结构异常。研究表明,约50%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不论年龄大小,不必等完全控制感染或抗生素治疗结束再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应在加强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控制下尽早进行,否则会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感染蔓延,加重心肌和心脏瓣膜损害,增加病死率。

如何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针对菌血症和基础心脏病。菌血症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必要条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感染性心内膜炎高风险人群。

1. 预防菌血症:注意口腔、牙齿和皮肤的卫生,防止黏膜损伤后的继发性感染。

2.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各种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以及因风湿免疫性疾病而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在做有创检查和治疗时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 增强身体免疫力:合理的饮食搭配、充足的营养摄入、适度的运动锻炼、良好的作息习惯等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

尽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总体发病率不高,但其危害“来势凶猛”,需要引起重视,防患于未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积极观察、尽早确诊。

(编辑    王    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