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如既往,不忘初心
作者: 何伟“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这句话体现了医生的人文关怀,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医生的无奈。肿瘤的治愈率虽然越来越高,但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知仍然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以及愈后。
〇 故事一:“听话”的患者
王先生是一位74岁高龄患者,因“进行性吞咽困难”就诊,这是食管癌的典型症状,陪王先生来医院的是他的老伴和儿女。我看过他的检查报告,心里已经基本确定是食管癌了,正想着怎么告知他的家人,王先生抬起满是皱纹的脸,双手拉扯着衣服下摆,用蹩脚的普通话问我:“主任,我这病是不是癌?我们那的医生让我们到大医院看,您实话告诉我,我能承受得了,活到这岁数也够了,不想给孩子们添负担。”站在一旁的老伴和女儿泪眼婆娑,不敢说话。我看着王先生难过的眼神,不知该怎么开口,我多么希望能告诉他“你们那的医生的话‘不能听’,这是小问题”。
像王先生这样的患者太多了,他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把医生的话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我越来越感到作为医生的压力。
面对王先生的询问,我故作从容地回答:“您先别着急,这是不是癌还不确定,只有通过手术做病理检查才能确认。做手术您也不用紧张,现在都是微创手术,在身上开几个小口子,您睡一觉手术就做好了,您只需要配合我们进行治疗和后续康复,效果非常好。”王先生的儿子立刻回应:“主任,我们一定全力配合!”他的老伴和女儿也不停地鞠躬感谢……
住院期间,我每次查房都有意识地安抚他,术前做每一项检查时,我也会鼓励他,让他积极面对手术和后续治疗,不要担心。当然,王先生的真实情况,我还是详细地告知给他的家属。
王先生的手术顺利完成,病理检查提示是食管癌早期,不需要化疗,术后也未出现并发症。出院后,王先生严格遵从医嘱,重视术后营养支持,体重基本达标,精神也特别好。作为医生,遇到一个“听话”的患者很欣慰,患者“听话”,治疗效果更好,会带来职业的自豪感和价值感。
〇 故事二:“不听话”的患者
张先生也是一位食管癌患者,我接诊他的时候,身高165厘米的男性体重却只有40千克,明显是重度营养不良。于是术前积极予以营养支持治疗,手术顺利,术后未出现并发症。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只经口摄入营养可能不能满足身体恢复的需求,后期容易再出现营养不良,甚至出现远期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吻合口瘘等。因此,出院时我建议他带鼻肠管回家继续鼻饲营养。
然而,他坚决不同意,他觉得鼻子上插根管子回家会被村里人议论。我百般解释,告知他出院后补充营养的重要性,以及营养不良可能带来并发症的严重性。但他坚持拔管,无奈我只能妥协。
后来对他进行电话随访,得知他越来越瘦,日常饮食都有点费力,我很担心他的预后,希望他到医院来复查、治疗,他竟然也拒绝了!我真的很沮丧,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遇到这类患者,作为医生,只能自嘲自己没有做到和患者“双向奔赴”。
〇 热爱医学,更应该关爱患者
我时常反思,为什么有的患者不遵从医嘱,是我们医生解释得不够明白,还是患者有经济困难?可能都不是!在国家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的大背景下,患者缺乏的可能是医学的基本常识。
我告诉自己,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除了做好每一台手术,还应该在医学科普这条道路上积极行动起来,走出医院、走近大众,改变大众的错误观念!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书名是《当呼吸化为空气》,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位“天才”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卡拉尼什,他身患肺癌,在生命最后一年多时间里坚持医学研究,直至死亡。看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他将生命奉献给医学的精神令我钦佩,医学是一门持续发展的学科,我们热爱医学,更应该关爱患者,以赤诚之心,救治每一位患者!
(编辑 黄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