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伤口久不愈合,怎么办
作者: 王莹伴随着人口快速老龄化,慢性伤口也成为一种常见的老年人健康问题。家中老人遇到伤口长期不能愈合该怎么办,又该如何居家护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警惕从急性伤口转化成慢性伤口
通常而言,老年人在生活中被刀具割伤或是发生碰撞而造成的伤口为急性伤口。急性伤口如果处理得当、及时,修复过程快,恢复后的结构与功能良好。但若急性伤口处理不当或进一步受损,可能会导致伤口的感染或扩大,最终造成瘢痕愈合或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转变为慢性伤口。
慢性伤口是指在各种内在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无法通过正常有序而及时的修复过程达到解剖和功能上的完整状态的伤口。临床上多指由于各种原因形成接受超过1个月的治疗未能愈合的创面,或无愈合倾向者。目前,慢性伤口的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治疗费用已经成为医疗保健的一大难题。如何及时判断伤口是否发展成慢性伤口,可以通过以下3个方法。
1.大部分伤口会在7~10天出现明显的愈合,但是根据伤口所在部位的不同,愈合的时间也会不一样,如头面部血管较为丰富的伤口愈合快,四肢关节部位的伤口会愈合的较慢(需要半月左右)。若超过常见的愈合时间伤口还未愈合,则要注意是否发展为慢性伤口了。
2.通过伤口的外观来判断,伤口表面干燥,没有明显的红肿,证明伤口愈合良好。若伤口有明显的红肿、渗出,1周内没有明显好转,就需要及时就医。
3.伤口的颜色各不相同,也象征着伤口的不同状态。红色的伤口一般意味着正处于愈合状态,且表面还会有一些肉芽组织;黄色伤口意味着外表有坏死残留物,或是基底有黄色分泌物和脱落坏死组织;黑色伤口意味着伤口缺乏血液供应而坏死,并有与基底组织紧密连接的干硬黑色痂壳。
● 造成慢性伤口的5大原因
2011年的调查显示,外伤和烧伤造成的慢性伤口占比为23.8%,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伤口占比最高。除此以外,国内研究显示,在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需要使用轮椅的患者中,压疮的发病率最高时可达27%。压疮经常合并许多致命性的并发症,如败血症、骨髓炎等,导致患者死亡率比一般住院患者高出4倍以上。常见造成慢性伤口的原因有以下5种:
1.不及时处理手术切口感染、裂开等问题,会演变成慢性伤口。
2.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经、血管病变,导致下肢对冷热、疼痛不敏感。若出现小伤口,自己不易发现或发现后并不重视,在此期间血糖也未得到有效控制,则会导致伤口越来越大,长期无法愈合,最终演变成慢性伤口。
3.长期卧床的患者会出现水肿、消瘦、营养不良等症状,且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容易出现坏死,形成压力性损伤。往往这样的伤口一旦出现,就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
4.血管问题,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是因为中小动静脉闭塞、痉挛逐步形成血栓,导致四肢末端缺血、缺氧,表现为局部皮肤破溃。
5.患有严重的慢性疾病,如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血管炎的患者均会出现一系列的皮肤问题。更有甚者,皮肤表面形成溃疡,这类患者如果原发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或者在治疗期间使用了一些抗风湿病的特殊药物,也会造成伤口长期不愈合。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伤口如果出现反复感染,或是在长期牵拉、摩擦等刺激下,局部细胞会发生基因突变,甚至有可能癌变。生活中对遇到的慢性伤口不能掉以轻心,平时尽量减少对伤口的刺激。如果伤口反复破溃不愈合,并且面积增大,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 积极运动助力慢性伤口愈合
慢性伤口的溃疡处多会出现腐肉和坏死,同时存在较严重的感染和炎症,因此,慢性伤口的愈合是个难点。为了防止伤口进一步恶化,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防护。
1.下肢静脉溃疡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与静坐,尽量多走动,锻炼腿部肌肉群,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静脉性溃疡的患者需要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施加一定的压力,但是并非每一个患者都适合压力治疗。有些患者在进行压力治疗后伤口还是不见好转,经过检查,发现是深静脉和动脉功能不佳的缘故,一味加压有害无益,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2.下肢动脉溃疡患者忌烟酒,油腻、辛辣刺激食物。患肢应适当保暖,避免过冷、过热刺激。过冷可使动脉痉挛,加重缺血;过热增加组织耗氧量,且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同时,适当有规律地进行腿部肌肉锻炼,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
3.糖尿病慢性伤口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每日坚持适量运动。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对外伤或者高温所引起的疼痛不敏感。忌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红外线频谱仪,尽量避免外用药,一旦出现皮肤过敏、破损、感染,一定要找专科医生处理。
4.压疮患者要尽可能自己多活动,自行或由家属协助至少每2小时翻身1次。同时加强营养,合理饮食,补充蛋白质、热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A及矿物质等。一旦压疮部位出现恶臭、流脓,压疮周围皮肤红肿热痛,应立即就医。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