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诗教你应对七类夏令皮肤病
作者: 陈文琦烈日炎炎,蚁虫滋生,而江南地带在立夏之后正式进入雨季,雷雨增多,绵绵不绝,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样的气候下,容易发生身体疾病,其中皮肤疾病发病率“名列前茅”。时值夏令暑期将至,七类常见夏令皮肤疾病纷至沓来,如何应对,一句有关夏天的诗句,正是答案。
一 小小蚊虫,危害无穷。无肤不入,难觅影踪。
第一类常见夏令皮肤病便是虫咬皮炎。夏季气温高、雨水多,蚊虫滋生,如蚊子、螨虫、跳蚤、隐翅虫、蜱虫等。在草木繁多阴暗潮湿处,未做防护非常容易被叮咬。过敏体质者的叮咬部位容易出现丘疹、水疱甚至结节,瘙痒难耐。若是一巴掌过去拍死蚊虫,并不一定妥当,当隐翅虫在皮肤上被拍打后,其体内的酸性毒液会使局部皮肤出现条索状的红斑、脓疱并伴有剧烈的痒痛,就好似那可怕的“一丈红”了。蜱虫叮咬后会“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头扎进皮肤中,切忌自行处理,以免口器残留。
防范虫咬皮炎,“叶”字记心头。敏感肤质的人应避免去野外叶木茂盛或昏暗潮湿处,户外活动要做好防护,减少皮肤暴露。平时注意室内外卫生,做好灭蚊防蚊工作,婴幼儿需用蚊帐保护,蚊帐应避免紧贴墙面。应勤洗晒被褥、凉席等床上用品和贴身衣物,减少出汗。发现有蚊虫叮咬皮肤,应避免直接在躯体上拍打虫体,接触部位应尽早用肥皂水清洗。一旦发生,可外用清凉油、风油精、炉甘石洗剂等,必要时加服抗组胺药,切勿搔抓,以免感染。
二 千里之外,顺风而来。邪恶病毒,尤睐童孩。
第二类皮肤病是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性皮肤病,统称为病毒疹,包括水痘、麻疹、风疹、手足口病和幼儿急疹等。入夏时,季节交替,气候变化大,冷暖变化快,室内外温差大,呼吸道病毒感染高发,而这些病毒疹也顺风而来,幼儿和青壮年尤其容易中招。此类皮肤病早期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畏寒、咳嗽、咽痛和头痛等,待到局部或全身出现皮疹,真正的病因才会被发现。
对付病毒疹,“解”字来支招,即清热解毒。如果病毒疹的全身症状不明显,持续5~7天便会自愈;若同时伴有发热、咽痛等,则需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使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中药或中成药缓解相关症状。一旦患上病毒疹,要及时隔离观察,室内多通风换气。如果出现胸闷、心跳加快、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上医院检查,以免因错过治疗时机引起心肌炎、脑炎和肝损害等并发症。
三 排汗不畅,闷热不舒。痱子亲老幼,皮炎盛夏焐。
第三类皮肤病是排汗障碍和闷热相关的皮肤病,包括痱子、夏季皮炎等。痱子多见于排汗不畅的婴幼儿、老年人等体质较虚弱人群。夏季皮炎则是由于高温闷热环境引起的热性皮炎,多见于高温工作者或中年偏胖女性,这可能与她们(他们)出汗多,又穿闷热不通风的衣物等因素有关。夏季皮炎奇痒难忍,往往出现抓痕、血痂和色素沉着。
对付痱子和夏季皮炎,“敛”字有奇效,即散热敛汗。尽量保持身处环境通风散热,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颈部、腋下等褶皱部位,清洗后扑上痱子粉可预防痱子发生。夏季穿衣首选透气性好、吸汗、样式宽松的棉布衣服。多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稳定大量出汗后体内的电解质水平。如发生上述疾病,先用干净凉水冲洗患处皮损,用炉甘石、痱子水等洗剂清凉、止痒及消炎;瘙痒明显的患者可以选择洗剂与激素霜交替外用,或加服抗组胺药物。
四 烈日当空,如火如荼。紫外攻击,光敏光毒。
第四类皮肤病是日晒伤和光敏性皮肤病。夏季紫外线强烈,尤其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间,如不注意防晒,皮肤容易被晒伤,出现红肿、脱皮、疼痛等症状。另外,夏季阳光中紫外线的含量骤增,有些人对紫外线的敏感度随之增高,容易在额部、鼻部、耳郭、颈部和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光敏性皮炎,表现为红斑、脱屑,甚至出现肿胀、水疱,痛痒难忍。
对付日晒伤和光敏性皮炎,“物”字尽其用,即用好防晒物、避光敏物。在夏季要避免长时间暴晒,户外作业人员应做好防护,这样完全可以预防日晒伤。出门时可穿长袖浅色衣服,打伞戴帽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针对光敏性皮炎,要注意避免光敏物质和日光直接照射,户外活动后可以用冷水敷洗暴露部位。常见的光敏性药物有四环素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吩噻嗪类利尿药、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镇静药等;光敏性食物则包括含叶绿素高的蔬菜和野菜,如雪菜、莴苣、苋菜、荠菜、芹菜、菠菜等;光敏性海鲜则包括螺类、蚌类等,也需留意,避免服用或食用。
五 梅子黄时,阴雨绵绵。闷热潮湿,滋生病原。
第五类皮肤病是真菌和细菌感染性皮肤病。雨季空气潮湿,这种气候环境下,人体的皱褶及不透气部位,如腹股沟、腋窝、手足指趾间,以及出汗较多的颈胸背部,容易滋生真菌、细菌。温暖潮湿的环境给致病微生物提供了生长温床,导致手足癣、体股癣和花斑癣等真菌性皮肤病和毛囊炎、脓疱疮、疖肿和丹毒等细菌性皮肤病。
对付真菌和细菌性皮肤病,“穷”字不可忘,通风去湿,穷其环境。应勤洗澡、勤换衣,衣物、袜子、毛巾等经常漂洗消毒,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日常穿着宽松透气吸湿性好的棉质衣服和舒适的鞋子。居住环境要经常通风,勤晒被子、凉席。出汗后应及时擦干,雨天皮肤遭遇污水时也需及时洗净拭干,从而扼杀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如出现感染,避免用不洁的手抓痒、挤压患处,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抗感染药物等。
六 湿热时节,荨麻疹现。时起时消,踪迹不见。
第六类皮肤病是荨麻疹。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夏季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空气中飘浮着各种植物的絮状物和花粉,餐桌上夏令蔬果食材丰富多样,荨麻疹发病率居高不下。荨麻疹的症状表现为时隐时现、边界清楚、红色或苍白的瘙痒性皮肤团块。
对付荨麻疹,“天”字显真章,先天体质,后天环境。荨麻疹往往发生在过敏体质者身上,他们可对多种食入或吸入性物质产生过敏反应,还可有感染、药物、物理因素等诱因。一旦发生,应积极排查过敏原,避免刺激性易过敏的食物,包括辛辣、海鲜、奶类、蛋类等,配料调料也不能忽视。而对吸入物过敏者只能选择穿长袖、戴口罩等方法,尽量避免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来减少过敏发生。如反复发生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
七 金属塑胶,照样全留。沾了花露水,变个大马猴。
第七类皮肤病是接触性皮炎。夏季气温高,人们穿着较少,大量皮肤裸露,较平时更易接触到致敏原,如金属项链、皮带头中的镍、铬,赤脚穿的塑料或橡胶拖鞋、凉鞋等,可在接触部位形成与接触物外形一致的皮肤炎症。甚至于防蚊防晒的花露水、防晒霜,亦可在喷洒或涂抹部位出现大片红肿,真好似“大马猴”了。
对付接触性皮炎,“避”字为上策,避而远之,敬谢不敏。夏季常见的接触致敏物主要为含镍的金属饰物如项链、戒指、皮带头等;橡胶塑料成分的凉鞋拖鞋;外用的花露水、防晒霜等日用品或化妆品;刺激性较大的水果如芒果、菠萝等。一旦出现接触过敏,应立即停止接触上述物品,并在以后避免再次使用,轻者停用后症状消失,重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对症处理。
这下便集齐七个关键字:叶、解、敛、物、穷、天、避,其音近“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便是可以战胜这七类夏令皮肤病的答案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没有皮肤病的烦扰,悠长的夏日其实也挺美妙,在这里祝君夏日安好。
(整理 孙忠河)(编辑 周逸宁)
专家介绍

陈文琦 南京市第一医院皮肤科行政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皮肤性病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容主诊医师。江苏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委员、江苏省整形美容协会美容皮肤科分会委员、南京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南京医学会激光分会委员。长期从事皮肤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特应性皮炎、银屑病、荨麻疹、带状疱疹、痤疮、玫瑰痤疮等皮肤疾病的诊治和面部年轻化的医学美容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