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中潜藏着危险的“桥”

作者: 赵非一

专家介绍

身体中潜藏着危险的“桥”0

崔永亮  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冠心病诊治及介入心脏病学诊疗工作,擅长心脏病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熟练掌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血管内超声(IVUS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 )以及冠脉内旋磨(PTCRA)、体外膜肺(ECMO)等技术。

57岁的何先生因为“陈旧性心肌梗死”住进了医院。说起自己的病情,他清楚地记得,10年前自己因为疑似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在老家医院做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当时的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心脏血管并没有问题。可这次何先生入院时的心脏彩超却发现,何先生之前的确得过心肌梗死(节段性室壁运动),加之他自述每次一着急心里就有不舒服的感觉,于是医生在综合考虑后,还是建议他复查一个冠状动脉造影。果不其然,这次的造影结果显示,何先生的心脏血管有一个前降支严重心肌桥。

身体中潜藏着危险的“桥”1

藏在心脏里的“危险桥梁”

大家一定疑惑:什么是“心肌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崔永亮告诉我们,心脏是维持生命的器官,也是人体最勤劳的器官,昼夜不停地工作着。心脏的动脉血管叫作冠状动脉,默默地帮心脏运输中转着血液。正常人的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通常行走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脂肪中或心外膜深面,然而,有一部分人的冠状动脉(常见于前降支)在发育过程中,某个节段被浅层心肌覆盖,从而“走行”于心肌下方。这种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段被称为“壁冠状动脉”,而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就被称为“心肌桥”,它就像—座桥梁横跨于冠状动脉之上。

心肌桥在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看来,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根据目前的统计资料显示,心肌桥在全世界人群中的发生率为5%—12%;在亚洲人,尤其是东亚人种(包括中国人)中,心肌桥的发生率更高,大约1/3的东亚人存在这种先天性的发育异常。

出现不适,及时就医最关键

一部分人的心肌桥一生都不会造成任何不适;有的人在儿童期和青年期也不发作,但到了40岁以后,心肌桥便会表现出一些症状。这些症状包括胸闷、心率加快,尤其在患者跑步、爬山等剧烈活动时更加明显,有的人还会有胸痛的症状。

出现明显不适症状,说明心肌对冠状动脉的压迫已经较为严重了,若突然胸口疼痛、胸闷、呼吸困难,或自我感觉有压迫感、心跳漏跳感,最好及时就医进行治疗。胸口疼痛并痛感强烈的人可以去急诊中心或胸痛中心紧急治疗;常出现胸闷、乏力、心跳漏跳等症状,但程度较轻的人,可以去心血管内科就诊。目前,心肌桥的确诊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腔内超声检查这3种手段。

治疗心肌桥,“拆桥”还是“搭桥”

针对心肌桥所带来的不适,主要的治疗方案是减慢心率,心率减慢后,心脏舒张的时间延长,心肌桥对壁冠状动脉的压迫就会缓解。所以,心肌桥的药物治疗首选控制心率的药物,临床以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康欣、博苏)等应用最多。

绝大部分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都可取得理想效果。但有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压迫程度大于80%,受压迫的节段又比较长,会明显影响冠状动脉供血,需要“拆桥”——心肌桥松解术。这种手术通过切除心肌桥,以解除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的压迫,恢复其远端血流。但是,接受心肌桥松懈术后,许多患者会因为手术后局部瘢痕收缩而继续引起压迫,更有少数瘢痕体质的患者手术后症状较之前更为严重。

那么,这类患者面对心肌桥,难道就无计可施了?“拆桥”不行,他们还可以选择进行“搭桥”,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就是人们常说的“搭桥手术”。

有意思的是,一部分患者会把“心肌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混为一谈。虽然它们两者的名字有些相似,但此“桥”非彼“桥”,显然“心肌桥”和“搭桥”不是一回事。崔主任介绍,心肌桥的“桥面”是心肌,冠状动脉搭桥的“桥面”是血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是针对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手术治疗策略。假如一段血管近段发生了狭窄,远段的通畅性比较好,医生就会从身体其他部位截取一段血管,把这段血管的两端分别接在狭窄血管的两端,这样就在心脏表面搭了一根“血管桥”,替代狭窄的血管为心脏供血,以保证远端冠状动脉血流通畅。

(编辑    姚宇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