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江南的春令密码
作者: 肖瑀瑶
细雨润泽的河岸边,马兰头从青石缝里探出嫩尖,草头在田垄间铺成碧毯,香椿芽攀上老屋的檐角……江苏的野菜鲜蔬带着几分水乡的灵秀与精致。
这里的人们笃信“不时不食”,春分未至,农人的竹筐里已盛满新采的春韭、荠菜、枸杞头、豌豆苗……从《吴郡志》中“春采薇蕨”的记载,到袁枚《随园食单》里“野菜宜急火快炒,存其本真”的烹鲜之道,江苏的春芽,是水土与岁时共酿的淡雅之鲜。
“七头一脑”作为江苏人舌尖上的春令密码,实则是八种野菜的代称:荠菜头、马兰头、草头、香椿头、枸杞头、豌豆头、小蒜头,以及独树一帜的菊花脑。这些生长在田埂、河岸、篱笆边的野蔬,既有本草纲目中的药用传承,又是寻常灶台间的烟火滋味。三月微雨浸润下,它们或带着清苦回甘,或泛着辛香鲜嫩,在江南厨人的巧手中化作千般滋味。
香椿
香椿芽的登场总带着戏剧性。当暗红色的嫩芽在老树虬枝间爆出,江南人家的竹竿便绑上铁钩,上演“扳香椿”的春日仪式。香椿中特殊的挥发性物质中富含的紫杉醇类成分,造就了它极具侵略性的香气。
香椿炒蛋是朴实的家常味。将焯水后的香椿切末,打入土鸡蛋搅匀,热油中滑炒至蛋液将凝未凝。金黄的蛋液中点点翠色,浓郁香气裹挟着春日的蓬勃生机。讲究些的食客,会取太湖白虾仁与香椿同炒,河鲜的甜润恰好中和了香椿的锐气。晨露未晞时采下的嫩芽,裹着春雨的灵气,或炒蛋或拌豆腐或炸成金黄酥脆的“香椿鱼”。
苜蓿头
学名苜蓿的草头,在江苏人口中多了几分亲切。3月初绽的嫩芽最为珍贵,3片心形小叶托着晨露,田间望去宛如撒落人间的翡翠星子。这种看似柔弱的野菜,却有着“野菜皇后”的美誉,钙含量是牛奶的3 倍有余。
草头圈子是江南春宴的压轴菜。取猪大肠最肥厚的直肠段,文火慢炖至酥烂,与清炒的草头同盛盘中。浓油赤酱的“圈子”与翠色欲滴的草头形成绝妙对比,动物油脂的丰腴完美驯服了野菜的粗纤维,堪称荤素调和的典范。
马兰头
马兰头的妙处,在于抹挥之不去的野性。它常与荠菜相伴而生,却比荠菜多三分清苦,叶片背面泛着淡淡的紫红。明代朱橚的《救荒本草》记载“焯过,浸去苦味,油盐调食”,道出了驯服这野味的诀窍。
马兰头的常见吃法是马兰头拌香干。将焯水挤干的马兰头切碎,与五香豆腐丁、新剥的嫩胡桃仁拌匀,淋上酱油、麻油,最后点一撮白糖提鲜。这道凉菜讲究“干爽利落”,野菜的清气与豆制品的醇厚在齿间交织,恰似水墨画中的枯笔与渲染。
豌豆头
豌豆头是豌豆开花前的嫩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过豌豆名字的由来:“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豌豆尖纤细且柔韧,滑润适口。在苏州,豌豆头可以素炒,苏州人喜欢在炒食时略烹料酒,以压其豆腥味儿。
枸杞头
枸杞头是“七头”中较具有药膳气质的存在。初春萌发的嫩茎叶尚未沾染苦味,叶脉间流淌着淡淡的甘甜。《红楼梦》第61 回提及的“油盐炒枸杞芽”,至今仍是江南春日餐桌的常客。取猪油热锅,投入蒜片爆香,放入枸杞头急火快炒,起锅前淋少许白酒。这道看似简单的素炒,实则考验火候功力——多一分则软塌失脆,少一分则草腥未除。与春笋片同炒,白玉翡翠相映成趣,恰是陆游诗中“雨足蕨芽肥似肉”的意境。
小蒜头
小蒜头,又名薤白,它模样独特,既像蒜,又似韭,还带着几分葱的影子,却又和它们都不一样。在江南的田埂地头,总能轻松觅到它的身影。小蒜头气味辛辣浓烈,比起大蒜来丝毫不逊色。
它的吃法丰富多样。煮白粥时,只需丢入些许小蒜头,那独特的香气便会与米粥的清香相互交融,增鲜提味。将小蒜头制成腌菜也是一绝,用砂糖细细揉匀后放入罐中腌制,腌制好后,不管是搭配主食,还是就着粥吃,都十分可口。此外,还能参考香葱、大葱的做法来烹制小蒜头,小蒜头炒蛋鲜香嫩滑,小蒜头煎饼香气四溢,每一种做法都能带来不一样的美味体验。
菊花脑
菊花脑,是南京人特有的春日记忆。这种菊科植物的嫩梢,天生带着薄荷般的清凉感,叶片背面密布的腺点里,贮藏着独特的挥发油成分。六朝古都的百姓,将这份清凉化作抵御“春燥”的良方。
菊花脑多与鸡蛋或鸭蛋搭配做汤,清水煮沸后撒入嫩梢,待汤色转碧,淋入打散的蛋液。起锅前点几滴麻油,翡翠汤中浮着金黄的蛋花,入口先是微苦,继而回甘,最后喉间泛起薄荷般的清凉。南京人笑言:“三天不吃菊花脑,火气直往脑门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