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安:时光雕琢面道匠心,奥灶面香飘万里

作者: 许无忧

刘锡安:时光雕琢面道匠心,奥灶面香飘万里0

刘锡安大师是江苏昆山人,1944 年出生,元老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奥灶面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高级技师,红白案中西全能大师,国家级一级评委、国家一级烹饪裁判员,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苏式面世界守候人』,江苏省终生成就奖获得者,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小吃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尊师。刘锡安连续五次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美食大典》编纂发布会、《中国烹饪大师》摄影画册首发仪式。

放牛娃与厨结缘,逆境中奋起向上

刘锡安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母经营饭店为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他只读了两年小学,甚至未能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至今仍无法书写。在11 岁那年,他开始做些小生意。村庄有一种叫做“焐酥豆”(原料是蚕豆)的食品,他的母亲让他拿着篮子去买豆子,由母亲制作好后摆摊售卖。那时,茶馆里的老人们都认识这个11 岁的小生意人。这之后,刘锡安每天都牵着牛去放牧,山上庙里有位老和尚时常照顾他。一年冬季,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雪地里放牛,脚底的积雪都被踩成了泥浆。饮食公司的两位领导路过见到他站在雪地里,问他为何不在屋里取暖,刘锡安回答说自己还要放牛。两位领导不忍一个孩子在雪地里受冻,便安排他到饭店做学徒。13 岁那年,刘锡安正式开始了厨师生涯。

学徒生活非常艰苦,他们要经历三年的学徒期,才能掌握烹饪技艺。那时饭店的门面只是一块木板,刘锡安每天天不亮就要开始准备,推出门板,安装好,再推上门面,店员们这时陆续到达店内,而后正式开门营业。刘锡安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首先是清理煤炭,捡拾还能使用的煤块;其次是洗碗,接着洗菜、择菜、清洗龙虾……在那段日子里,他和一位师傅学习食品制作,努力练习各种技术。15 岁时,刘锡安由于力气不足,端蒸笼时需要靠在肚子上借力,蒸汽烫伤了他的皮肤,他不敢声张,自己用凉水拍拍,不久后就发炎溃烂,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叫他“烂肚子”,但他并不在意。大人们则喜欢称他为“小汤包”,他知道那是对他的喜爱和认可。虽然生活不易,但刘锡安从不放弃,他相信,只要坚持和努力,总会有一天能走出自己的路。

傍晚时分,刘锡安拉响风箱,独特的声音在大街上传播,街头的人们都知道:“噢,‘小汤包’又开始拉风箱了。”拉动风箱的旋律,也陪伴着少年的刘锡安度过那一段岁月。后来,刘锡安包馄饨、烧卖的手艺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在昆山获奖后,他的技艺得到了苏州地区,包括江阴、太仓、昆山等城市的认可,地方的技术比赛成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刘锡安便这样坚守着信念,努力追求技艺的精进。

学徒岁月铸匠心,厨海初航展锋芒

在苏州人民商场刚建成之际,刘锡安与师傅一同前往参赛。当时年仅十几岁的他,作为获得名次的厨师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受到了众多新闻记者的采访,那种喜悦难以言表。

学艺之初,他深知勤奋的重要性,于是刻苦钻研,睡眠时间极少。每晚十二点打烊后,他总是忙到一点多才入睡,几个小时便醒来开始第二天的工作,这种作息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在学艺过程中,刘锡安先后拜了两位师父。一位是白案师傅殷大大,另一位是红案师傅徐天麟。殷大大是他的启蒙导师,公司指定的师父。而徐天麟则是在他参加比赛时,因佩服徐天麟的技艺而拜其为师。跟随两位师父学习期间,他研发出红油爆鱼面,并于1959 年,经过油炸等处理后,寄给毛主席品尝,获得了北京第八办公室的表扬。

1960 年,领导把刘锡安送到苏州烹饪学校学习,他是那里最小的学员。在学校他学习了红案技艺,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毕业后,他回到家乡,进入大众饭店工作,刘锡安在新的平台努力提升技艺,不断尝试创新。

在苏州,他曾先后在松鹤楼、味雅、黄天源、义昌福等知名餐馆学习。这些经历让他丰富了专业技能,也使他成为厨房里受欢迎的人物。经过多年的努力,刘锡安逐渐在烹饪界崭露头角。他又去上海学习了西餐技艺,还先后到成都饭店、喜来临西点、新雅饭店、常熟王四酒家等各大酒店学习各家之长。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烹饪学校的学习经历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使得他在后来的工作中,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能勇敢面对。他最终成为昆山饭店的负责人,引领着餐馆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传承百年奥灶面,缔造非遗美食传奇

刘锡安曾涉足众多领域并负责经营多家餐馆,在昆山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要贵宾来访都由他负责策划并安排餐饮服务。昆山有家奥灶面馆频繁关闭,遂有“开关店”的外号,相关负责人邀请刘锡安重新开业,他接手后,以“百年老店天香馆”的名号,恢复昆山传统的红油爆鱼面、白汤卤鸭面,重新挂出牌匾:百年老店奥灶馆。并举办全国名店名菜展览,开发卤菜外卖业务。刘锡安自信地说:“我对烹饪技术有专业素养,有时甚至不睡觉,深夜在家中研制冷盘、制作点心,钻研到天亮便去上班。”

店铺位于昆山繁华的商业街区,名点名菜一应俱全,首月的经营便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炮打响。此后,他创新推出了“双喜面票”。如升学宴、寿宴、家中添丁、乔迁新居等喜事,人们都会购买面票以示庆祝。渐渐地,在昆山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种面票,更有不少人大量囤积,喜庆祝贺等事务,皆在他店内完成。面票销售的火爆,极大地激发了刘锡安的挑战精神,力求将面店做得更好。

在全国旅游会议上,刘锡安有幸受邀发言,分享家乡昆山的美景与美食。会议在上海召开,他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了昆山的阳澄湖、亭林公园、马鞍山、奥灶馆以及周庄水乡等风景名胜。他分享了如何将奥灶面发展成为非遗的经验,并成功创立了连锁店。

源于对传统面食的热爱和探索,在奥灶馆,刘锡安研发了多种口味,如经典的红油爆鱼面、白汤卤鸭面,将其统称为奥灶面。这一创新得到了广泛认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在马路边排队吃面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导致门店无法容纳。奥灶面的核心就是两个字——“原”和“热”。原,为原汁原味,奥灶面汤的香、鲜、浓,都是通过原汤——猪骨、黄鳝骨、鱼头等食材熬煮出来的。热,为五热一体,碗、面、汤、油、浇,都要热。这汤只需喝上一小口,就能感受到这是昆山人代代相传,历经多少岁月的老味道。

刘锡安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传承奥灶面的原始配方和烹饪方法。有些店家在面汤中添加了甲鱼、牛骨和鸽子,刘锡安认为这并不符合奥灶面的传统。市场上存在一些质量不佳的食材,食品安全问题也需要时间来解决。刘锡安的团队同时专注于宣传奥灶面的文化、维护市场的秩序并推广奥灶面,刘锡安正在推动奥灶面的标准化工作。作为专家组成员,他带领团队研究如何使奥灶面符合标准化要求,确保消费者能够品尝到正宗的奥灶面。

“来到昆山不吃奥灶面就如同未到过昆山,这一信念推动我不断提高面食的品质,将其打造成能够代表昆山的美食。如今,我已经拥有100 多家连锁店,并将奥灶面发展成为非遗美食。”刘锡安说道:“我的梦想是将奥灶面推广至全球。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先在俄罗斯开设了分店,随后又在匈牙利创办了天香馆。奥灶面受到了外国朋友的热烈欢迎。为了更好地发扬中式美食,我努力学习各国烹饪技艺,将中西美食相互融合。在匈牙利,我不仅推出了奥灶面,还研发了各种适合当地人口味的苏帮菜,受到了民众的喜爱。”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挑战自己,培养了一批批徒弟,将烹饪技艺传承下去。他的努力使得奥灶面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如今,他已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并继续为推广奥灶面而努力。

TIPS

百年老店天香馆和刘锡安大师奥灶面,相继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示范单位”“中国十大面条品牌名店”“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奥灶面品牌企业”;刘锡安大师奥灶面评为“苏州双十佳面馆”,被中国面食博览会组委会评为“2020 年中国面食博览会最受欢迎的面食品牌”;刘锡安大师被评为“江苏和苏州市餐饮业改革开放40 周年优秀传承人奖”“苏州市烹饪餐饮业建国70 周年五星大厨”“江苏省烹饪协会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江苏餐饮业功勋人物”,连续两次被苏州市广电旅游局评为“非遗项目先进人物”等等几十个奖项,并且成功注册了刘锡安大师奥灶面、刘锡安大师奥灶馆、刘锡安大师天香馆等商标。

传道授业,培英育华满天下

刘锡安介绍说:“我在美国人开的餐厅学过西餐,在上海学习过西点,很多菜系的菜肴我都学过。我对这个行业有浓厚的兴趣,收了很多徒弟。后来,我被邀请在昆山开设培训班,尽管我没有文化,但我会努力去学。”他曾独自主持11 个培训班,他所培养的学员均为行业优秀者,随着声誉日隆,刘锡安徒弟变得炙手可热,各企事业单位竞相争夺,有的远赴海外,甚至进入大使馆工作。刘锡安制定了一份课程提纲,以此授课。课堂上,他以生动的故事形式讲解每一个菜式和点心,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都觉得课时太过短暂。正是这种教学方法,使没有文化、不会书写的刘锡安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并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如今,国外的技术也能在国内得到普及和应用,国内外旅游和交流也日益频繁。“我们要做出有营养、对民众健康有益的食品,不能弄虚作假。要做好一名厨师,首先要能吃苦,否则无法胜任。其次,要懂得做人。”

刘锡安常常告诫自己的徒弟,要做好人才能做出好菜。刘锡安表示:“我要感谢党的培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我。我要将所学技术为人民服务,让大家都吃到健康、美味的食物。如今,我的梦想已经实现。我现在已经80 多岁,虽然患有胰腺癌,但仍然坚持工作。只要干得动就要继续干,同时也要培养下一代,为社会作出贡献。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目标。”

【草鸡三味圆】

草鸡三味圆是江苏昆山传统名菜,三味圆皮子是生麸制成麸筋。生麸是用麸皮制成的一种烹饪原料,古人称之为麸筋,( 俗称面筋)。它起源很早,在唐代已成为人民喜爱的食品。生麸在北宋多用来制作寺院素食,南宋时在民间饭馆、酒铺都有买卖。

到了明代,烹制面筋的食谱花样众多,煎、炸、炒、烧、蒸、烩、腌、糟、酱、烤等诸法。人们赞美面筋,色泽似乳酪味胜鸡豚,一经细品嚼清芳甘齿颊,到清代各地盛行。昆山的一些寺院庵观,每年农历六月,会吃六月素,厨师们便增加素食品种,用生麸做珍珠面筋、滑油素鸡片、素鱼、素鸡、糖醋素骨、五彩鱼丝等,色泽淡雅、味道鲜美、香嫩滑润、形象逼真。周庄三味圆又称汤面筋,是昆山市周庄镇的名肴特产。沈万三常用这道汤菜来款待宾客,这是“万三宴”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周庄三味圆的皮以面筋为料,馅用鸡脯肉、鲜虾仁、猪腿肉加葱姜、黄酒等调制剁细,精制而成。用鸡汤烧煮,皮薄馅嫩、晶莹剔透、汤清味鲜,集点心、菜肴、鲜汤之美,轻轻一咬,鲜汁直淌,堪称上品。1983 年11月,上海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到周庄品尝后赞叹不绝,即兴挥豪:“江苏昆山周庄三味圆,味兼小笼、汤包、馄饨之长,天下美味也。”

引领烹饪新潮流,坚守健康创新路

“当前,我国美食领域正经历着改革与创新的历程,逐渐与国际接轨。外国人也纷纷学习中餐烹饪技艺,对中国菜赞誉有加,在海外,华人经营的餐馆比比皆是,这充分证明了我国美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优秀文化传承。一些传统菜肴也不断变革,更加符合年轻一代的口味。”对于未来烹饪行业的发展期望,刘锡安说道:“创新与改革是餐饮行业的必然趋势。以奥灶面为例,我原先的做法是小汤冲料,后来进行了改革。现在,我将大桶烧煮时间延长至五六个小时,放入独特配方,将两种原料融合。最近,我再次进行改革,不再添加酱油、盐等调料,而是运用河鱼等食材,制作出浓缩高汤,再加入鸡汤,呈现原汤美味佳肴。”

刘锡安认为从事厨师这个行业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活到老学到老,三鸭面就是我的创新之作。昆山有三鸭,分别为卤鸭、糖鸭、爊鸭,各具特色。在未来奥灶面的发展中,无论汤底的基本原料如何,关键在于不能改变其本质。我们希望将它越做越好,无论用何种烹饪方式,都要遵循真实、健康的原则。”

如今的面条发展多样化,刘锡安和他的团队坚持以民众的饮食健康为出发点,对菜品进行创新改良。刘锡安认为,在制作任何食物时,都应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以民众的福祉为出发点,提供安全、美味的食品。

上一篇: 甜蜜的烘焙点心
下一篇: 世界的边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