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天尧:力学笃行,传承绍兴精神守正出新,改良传统越菜

作者: 薛莹倩

茅天尧:力学笃行,传承绍兴精神守正出新,改良传统越菜0

资深级中国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导师,中国浙菜(国际)发展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浙菜研发中心首席研究员,绍兴市餐饮业和烹饪协会副会长,绍兴市名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式烹调高级技师。曾获第四届全国烹调技术比赛金牌,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团体赛金奖,全国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全国百名中国烹饪大师金爵奖,全国优秀厨师,中华金厨奖,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省首席技师,功勋浙菜大师,浙江省餐饮烹饪事业功勋人物,光大浙菜贡献奖,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绍兴市职业技术带头人,绍兴市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浙江省茅天尧技能大师工作室,浙江省绍兴菜烹饪技艺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曾出版个人专著《中国绍兴菜》《江南名菜名点图谱· 绍兴菜》《品味绍兴》《人间至味菜根香》《鲁迅笔下的绍兴菜》《越菜传香》《百味绍兴》《鼎边偶语》《绍兴十大碗》等。

意气风发,脚踏实地做实事

1975 年,茅天尧高中毕业,进入绍兴饮食服务公司同心楼成为一名厨师学徒。那时,他尽管对厨师行业一无所知,但毅然定下目标——要把这行做好。

茅天尧的学徒生涯始于打杂。学徒要早5 点到店,晚8点离店,承包所有杂货脏活苦活。他却毫无怨言,默默承受劳动带来的沉重疲惫,专注于学习烹饪。给厨师打下手的时候,他将烹饪手法和步骤记在心中。

当时的绍兴名厨盛阿三是同心楼的厨师,也是同心楼的经理,他将茅天尧的吃苦耐劳和潜心笃志看在眼中,于是收为徒弟,用心培养。此后,茅天尧在师父的带领下一步步进入厨师这个角色。这段经历是艰苦的,但也是丰收的,为他今后的事业夯实基础。

茅天尧23 岁时得到一个珍贵的机会,参加首届浙江厨师的厨师进修班。进修班为期三个月,由浙江省一批德高望重、技艺精湛的师傅授课。培训时间不长,想要学以致用必须付出更多时间和努力。于是别人8 点上班,他凌晨4 点就开始偷偷练习,每天练上几小时,后来也就熟能生巧了。学习过程中,茅天尧不仅开阔了眼界,还汲取到许多专业知识,厨艺再次精进。进修结束回到公司,公司对茅天尧要求严格,不但要提交进修期间的收获汇报书面文件,也要在全公司面前表演,让其他厨师观摩。表演当天茅天尧做了1 个花式冷盘,6 个热菜,受到公司和观众的肯定。

茅天尧不忘“要做就要最好”的初心,一路向上攀登。当时绍兴厨师职称考试,有20 余位参加,最后录取了13 位,9 名成为三级厨师,4 名成为二级厨师。25 岁的茅天尧步入二级厨师行列。对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而言,荣誉是最好的激励。这让茅天尧看到勤奋的回报,激发他力争上游的信心。以后的日子里,茅天尧始终刻苦学习,最终收获斐然,29 岁成为一级厨师,37 岁成为中式烹调高级技师,45 岁成为绍兴首位中国烹饪大师,56 岁成为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菜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如果说第一次选择厨师这个行业是缘分使然,那么再有一次机会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厨师这个职业,并且头脑清醒地选择,因为这个职业是崇高的,这是个了不起的职业,值得我们去重视。”

贵人相助,传承在肩重发展

师父盛阿三对茅天尧影响深远。茅天尧这样描述他:“师父就像鲁迅笔下的孺子牛,一生为绍兴菜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盛阿三对绍兴菜深沉的热爱和坚持感染了茅天尧。盛阿三一生为绍兴菜鞠躬尽瘁,放弃高薪工作,留在原公司培养青年才俊,壮大绍兴菜的厨师队伍。他的奉献精神让茅天尧感动至深,潜移默化地让茅天尧爱上工作,自始至终都活跃在第一线,即便后来做了酒店经理也没有退居幕后,不遗余力地推广绍兴菜。茅天尧感叹:“如果说第一次选择厨师这个行业是缘分使然,那么再有一次机会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厨师这个职业,并且头脑清醒地选择,因为这个职业是崇高的,这是个了不起的职业,值得我们去重视。”

除了师父盛阿三,还有两位前辈对茅天尧产生重要影响。杭州名厨、特级厨师丁楣轩是茅天尧的第二位师父。二人初见时,丁楣轩是茅天尧去杭州比赛时的评委。因为茅天尧的成绩在绍兴组中卓越突出,丁楣轩对他印象深刻,后来通过别人介绍,他欣然收茅天尧为徒。丁楣轩在当时赫赫有名,他精通杭州菜,技艺十分高超。这样厉害的师父让茅天尧将本就不俗的技艺打磨得愈发精妙绝伦。

单鲍黄鱼

“单鲍黄鱼”选用新鲜报春黄鱼或桂花黄鱼,经花椒盐短时间腌渍后,用旺火沸水速蒸至断生即成。火候到位的单鲍黄鱼食用时会粘筷头,肉质呈蒜瓣,色泽鲜亮,清香滑嫩,活络入味。让人食之齿留余香,品而难忘。

第三位前辈是扬州大学烹饪系的聂凤乔教授。聂教授总是鼓励茅天尧写作,每次见面都要劝他写点东西,哪怕只有数句话,只要坚持下来就可以。在聂教授的引导教育下,茅天尧养成了写作和思考的习惯,闲暇时间会写下工作中的体会以及对绍兴菜的感悟,至今已出版数本专著。

正是这三位前辈的熏陶,使茅天尧深知承上启下责任在肩,传承是重中之重,于是在实践中自创通俗易懂的“学厨三字经”和“十一条作厨理念”,规范学生操作,少走弯路。他强调心性,要求学生重结果更重过程,不可浮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解烹饪原理,充分明白每一个步骤的作用。茅天尧现今桃李满天下,至今已经培养达千余人,多数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如:驻日内瓦的大厨林勇;第三、四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金牌获得者何张锦;第五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双金牌获得者孙国梁;“全国最佳厨师”荣誉获得者茅玉林等,为浙菜烹饪技艺传承及饮食文化的弘扬做出贡献。茅天尧培养和参与考评百余名中式烹调技师、高级技师,为绍兴菜的发展、烹饪事业的后继有人无私奉献且甘之如饴。

清汤越鸡

据传,清乾隆广游江南,巡至绍兴腹感饥饿,步入一村民家中,求便饭一饱。村妇即宰鸡一只,装入大碗,端放在饭架上,待水沸饭熟,鸡也炖熟。酱油蘸鸡,咬骨吸髓,喝尽汤卤,乾隆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清汤越鸡”肉质细嫩,鸡骨松脆,汤清味美。

绍虾球

“绍虾球”又名蓑衣虾球。据史料记载,绍兴丁家弄原有一爿雅堂酒店,专营绍兴正宗菜点,“虾肉打蛋”是看家菜肴之一。“绍虾球”在“虾肉打蛋”的基础上改良。此菜制作关键在于火候,蛋糊经油炸后形成细如蓑衣丝的蛋丝,包裹住虾仁,色泽金黄油润,质地香松酥脆。配葱白段、甜面酱一起蘸食,味道颇佳。

越味龙虾

“越味龙虾”是“南料绍烹”的典范之作,借鉴家常菜“干菜虾汤”的烹饪技法,推陈出新,选用绍兴名特土产——笋煮干菜搭配大龙虾。笋煮干菜既为配料又作调料,既解腥又增鲜,咸鲜合一,原汁原味,甘醇香鲜,爽口滑嫩。

知物由学,厨师更要有文化

自古以来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君子远庖厨”的说法,故而很多人对厨师有刻板印象,认为厨师不需要太高学历,甚至厨师自己都会产生这种想法。茅天尧刚入行时,那个年代很多人惊讶有着高中文凭的他怎么会去做厨师。但将近五十年的厨师生涯,让茅天尧深刻认识到厨师需要文化。即便是简单的蒸煮,背后都有特别的化学反应,红烧肉的焦糖化反应、牛奶的均化作用、冷掉米饭的凝沉作用、薄荷的丁香酚……厨师必须了解食材特性和烹饪原理,才能做出好的菜品。中国烹饪看重“和”,要“五味调和百味香”,讲究“四性五味”,这些都需要经验和知识。所以,茅天尧认为好厨师不仅要有好技艺,更应该丰富学识。他感慨:“我觉得餐饮业和厨师都需要有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技术好是厨师的本分,也是厨师的底气。有些厨师技术可以,却不能更进一步,就是因为文化瓶颈限制了他的发挥。烹饪是科学,是文化,是艺术,是一门准确严谨的学科。想达到大师水平,就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

茅天尧践行“厨师需要文化”的信念,不断学习,吸收烹饪知识,最终在烹饪技术上有多项成果,如创立“绍兴十大风味菜系”,填补了绍兴菜烹饪理论领域的空白;归纳了“咸鲜合一”和“鲜霉鲜”等十大绍兴菜特色风味体系;用“刮、 漂、排、塌、梳、挤、汆”等工序创新了鱼圆的制作技艺,解决了鱼圆洁白滑嫩的技术难题;运用好湿度、温度、时间三者的辩证关系,改进霉千张、臭豆腐制作工艺,稳定质量;用“咸鲜入味、糟香入味”的技术特色,解决了糟鸡品质不稳的难题,在1991 年获“金鼎奖”;在糟醉风味基础上深化工艺,研发出酒烹、酒炖、酒蒸、酒汆等烹饪技法;运用技艺将普通原料做精做细,变废为宝,实现原料的价值和使用空间最大化,为企业节约成本,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同时,他认为厨师不仅需要科学知识,也要懂文化,学会深挖菜品背后的故事。1999 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中国绍兴菜》,之后陆续撰写并出版了《绍兴名菜点图谱》《品味绍兴》《人间知味菜根香》《鲁迅笔下的绍兴菜》等个人专著,受到多方好评。他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将对绍兴菜及其文化的感悟、心得与研究成果写进书中,出版了《越菜传香》《百味绍兴》《鼎边偶语》《绍兴十大碗》。茅天尧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处于一个好时代,知识近在咫尺,伸手可得。他坚信知识不断提升的厨师行业在未来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油炸臭豆腐

将压板豆腐在霉苋菜梗卤中浸泡,自然发酵后油炸而成,生臭熟香,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香气诱人。据其品质和色泽可打一谜,谜底为:黄盖、李白和文丑。黄盖,因其色泽金黄,覆盖在臭豆腐的外表,形如黄盖;李白,臭豆腐油炸后里面仍接近白色,故称“李”白;文丑,因臭豆腐生时闻着臭,简称“文丑”。

守正创新,厚积薄发焕新生

中国烹饪关于“传统”和“创新”的议题经久不衰,众说纷纭。对于这个问题,茅天尧提出“守正创新”的观点:“传承是根源,创新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一道菜要清楚其来龙去脉,不然这个菜就是昙花一现,守正是基础,创新是赋予生命力的东西。”比如绍兴有名的“霉干菜”,许多人为了更好听称之为“梅干菜”,但茅天尧始终坚持“霉干菜”的叫法,因为“霉”显示了这道菜的工序,不可随意换字。

绍兴承载深厚历史,故而绍兴菜源远流长。臭豆腐、霉千张,看似简单,却平中见奇,将发酵技术运用到极致;鲞蒸肉、鲞扣鸡,咸鲜合一,令人流连;培红菜烧鱼,蕴含着一个叫“培红”的女佣面对财主刻薄而研发腌菜的典故……这些都是应该传承下去的经典,是绍兴菜的基础。茅天尧坚守着传统的同时不忘改良优化,让更多人了解品尝。

1999 年第四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上,茅天尧凭借一道创新菜“干菜焖肉配荷叶夹”摘得大赛金牌。干菜焖肉是绍兴菜中干菜风味菜的代表。这道菜最早是将肉切成长方厚片,放入碗中加干菜蒸酥即可,后将肉改为小方块,焖烧后扣入碗中蒸至酥糯。茅天尧跳脱前人的束缚,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从此,荷叶夹干菜焖肉成为绍兴菜经典之作。如今进馆子只要点了干菜焖肉,一起端上来的还有状如荷叶的面点。夹起一筷干菜焖肉,裹进荷叶夹里,一口咬下,咸鲜甘美,香酥绵糯,油而不腻,荷包夹的碳水化合物中和干菜肉的酸性,实现酸碱综合平衡,好吃又营养。

再如“越味龙虾”,茅天尧根据绍兴菜中的“干菜虾汤”,推陈出新,选用绍兴名特土产——笋煮干菜与大龙虾制作。笋煮干菜既为配料又作调料,既解腥又增鲜,利于优化和提升食材的清新味道,口味甘醇香鲜,爽口滑嫩。

茅天尧强调,这些创新菜不可能凭空创造,只有平时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只有对传统的东西有比较精辟的理解和感悟,认识到精华,才能去创造,做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菜。

干菜焖肉

相传,“干菜焖肉”由明代徐文长所创。徐文长虽精通诗文、书、画,但晚年潦倒不堪。山阴城内大乘弄口新开一肉铺,请徐文长书写招牌,酬金是一方五花肉。文长数月不知肉味,急忙回家烧煮。可惜他身无分文,无法买盐购酱,想起尚存一些干菜,便用干菜蒸煮五花肉,谁知其味甚佳。从此,便在民间传了开来。

“干菜焖肉”最早的烹饪形式是将肉切成长方厚片,放入碗中,加干菜蒸酥即可。后改为将肉切成小方块,经焖烧后,扣入碗中,蒸至酥糯,采用先焖后蒸的烹调方法,并定名为“干菜焖肉”。茅天尧增加面点荷叶夹,荷包夹的碳水化合物中和干菜肉的酸性,酸碱综合平衡,好吃又营养。

上一篇: 甜蜜的烘焙西点
下一篇: 记忆的味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