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秋天,寻味拾趣
作者: Miss Special
浩浩荡荡的钱塘江自西向东汇聚了越来越多的河流,水道越来越宽,滋养了浙江大地,向东海奔去。这条浙江省内最大的河流,源头是在浙、皖、赣三省交界的开化县齐溪镇。来到齐溪镇,刻着“钱江源”红色大字的石碑告诉人们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这一带都是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山水孕育了齐溪的风土人情,和数不尽的好食材。
从齐溪镇向周边村落驶进,这一段路开始让人感到大山很深,公路依附着大山向更深处蜿蜒。齐溪镇的龙门村是由4 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最深处的便是大麦坞村,当地人说这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描述的就是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山,而田地只有十分中的半分。因此,这里的森林覆盖率极高,高耸绵延的山峦中,大麦坞村的人们辛勤劳作,大山和钱江源之水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宝藏。
山间打板栗
一入大麦坞村口,便是大麦坞1号,从小在这里长大的赖华锡将自己家30多年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清幽的农家小院里有一棵高大的梨树,比这房子的历史还久远,在树下坐坐,沐浴着秋日山间的阳光和微风,吃着树上现摘的梨,还有赖母用当地食材做的菜,让人感到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赖华锡对家乡的美食如数家珍。冬日杀年猪、做风干肉,春日山间挖笋,夏天水中捡青蛳……此时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大山里更是有很多珍贵的宝贝。他常常带着客人们一起去山间寻食材,回到自家客栈中做成美食,别有一番风味。
赖华锡的父亲二十几年前在山上种了板栗树,每年10月,板栗就成熟了。人们平时市场上见到的板栗有着光滑的外壳,实际上是已经去掉了最外层果壳的,殊不知长在树上的板栗其实有着刺猬一样的模样。板栗树很高,板栗外面有很多刺,爬树采收并不容易,因此人们想出了“打板栗”的方式。赖华锡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高举过头顶,再纵身一跃,一边跳一边打树枝,很多熟透的板栗就掉落下来。他操起镰刀隔开那带刺的外壳,一枚枚光滑的板栗就露出来了,这便是人们常见到的板栗的样子。
新鲜的板栗可以直接吃,它虽然不像水果那样水分充盈,但却足够甜脆,一入口便让人感到舌尖尽是大自然的味道。打完板栗,坐在山上小憩,抬头是蔚蓝的天空和高耸的大树,向下看是山脚下的村庄,安静且美好。
寻野生猕猴桃
板栗树虽高,尚且算得容易采收,而采野生猕猴桃可就着实十分艰难危险了。猕猴桃属于藤本植物,人工种植猕猴桃大多是在平地上搭起架子令其攀爬,举手可摘。山间的野生猕猴桃则情况完全不同,林间树木茂密,繁茂的枝叶会遮蔽阳光。猕猴桃的生长需要阳光,它会依附于高耸的大树攀爬到足够高的位置以获取光照,因此它相当于长在至少有十几米的大树上。
因为不是人工种植,并没有确定位置的某一处可以直接去采摘,所以先是要经过一番找寻。这里的山还很原始,并没有开发好的路,爬山需要一边用镰刀砍断杂乱的树枝,一边前行。山坡很陡,土也很松,很多地方都难以找到让人稳稳落脚的地方。如果不是跟着有经验的村民一起上山,普通人很难独自在山间完成采摘。赖华锡的父亲是在山里长大的,这样普通人眼中十分危险的山,他爬了一辈子。
爬到大约海拔800米的高度时,终于找到了大片的野生猕猴桃,攀附在高耸的杉树上。他把杉树的侧枝当作阶梯,抱着树干就徒手爬了上去。爬树的过程不方便带篮子,他便兜起围裙当作袋子。近点的树枝可以直接上手摘,远一点的用镰刀勾过来树枝再采。这一棵棵高耸的大树下都是陡坡,若稍有不慎跌下树,后果难以想象。然而这位年近70岁的老人敏捷矫健,一次就能独立采上几十斤的猕猴桃。
野生猕猴桃长在高山上,虫害相对少,原始的山林间也没有人打化肥和农药,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的果子。刚采下来直接吃,还稍有些酸,带回家放一星期后就变软,十分可口。它比一般的猕猴桃更有大自然的清新气,甜得入味。
比起大多人工种植的猕猴桃,野生猕猴桃体型较小,滋味却很足。小颗的猕猴桃可以留着自家泡猕猴桃酒,大颗的可以送亲友。当然,它的销路也很好,并不是所有村民都有能力且愿意爬这样高且陡峭的山来采摘猕猴桃,因此赖父的收获一带回家就被人们抢购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