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士
问:明代的主流茶器是什么?
答:1391年秋,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道御旨,彻底终结了唐宋盛行的团饼茶之贡茶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芽茶。
较之“杂以诸香,饰以金彩”的团茶,散茶是“遂其自然之性”,既保持了芽叶完整性,又具“真香真味”。与之相应的饮茶方式便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泡茶。
虽然明初团饼茶及烹点饮法仍存在,但作为推动茶文化发展中坚力量的文人已着手对茶器进行革新。朱元璋第十七子一一朱权就是“旗手”。他说:“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茶谱》)
譬如,茶架他推崇斑竹、紫竹,“最清”。品饮器,他摒弃了宋人热捧的建盏,而以“注茶则清白可爱”的饶瓷茶瓯为上。
较之两宋,除了煮水器外,明代饮茶程序简省了许多,仅需茶壶茶瓯就能享受饮茶的乐趣。宜兴紫砂壶的兴起,正迎合了饮茶风尚的转变。周高起云:“取诸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阳羡茗壶系》)文震亨也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长物志》)
但,讲究的文人,茶器阵容仍有增无减,钱椿年《茶谱》列举的茶器达24件。
明代瓷茶器亦是缤纷绚烂。永乐的甜白、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构成了明代瓷器的艺术高峰,器型、釉色、纹饰均为典范。单色釉,除白釉外,永、宣的霁红、霁青(蓝)釉,成化的孔雀绿釉,弘治的娇黄釉,五颜六色。嘉靖、万历的五彩,更是浓艳热烈。
问:唐以前,人们怎么喝茶?
答:以陆羽《茶经》的问世时间为坐标,向前回溯,茶叶最初是以食物和药物进入人类生活的。
除入口下肚服食外,烹煮,是茶与水的初次相遇。
“然季疵(作者注:陆羽的字)以前称茗饮者,必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在中唐以前,喝茶就跟喝菜汤差不多。
鲜叶或干叶,烹煮成汤后,加盐饮用,这是“清爽型”。喜欢口味重—点的,就加入姜、桂、椒、橘皮、薄荷等佐料,与鲜叶或干叶同煮,此法烹饪的煮汤基本—致。
饮茶也没有专用器具,是跟食器或酒器混用。鼎、釜、锅煮茶,碗、酒杯喝茶。
煮茶这一饮茶方式,如同吃饭喝水一样,很简单,很粗放,谈不上“艺”,从汉魏六朝—直延续到初唐。
自中唐起,制茶技术水平的提升,煮茶渐渐淡出,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消失,只是成为非主流而已。其后的唐煎、宋点、明清泡亦是如此。当朝与前朝的饮茶方式,不像改朝换代,是取代与被取代,而是主流与支流,是并存的。
比如,直接用鲜叶煮成的汤,也叫“茗粥”,唐代依然存在:“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储光羲《吃茗粥作》)“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王维《赠吴官》)。
直到今天,—些少数民族仍保留食茶、煮茶的习俗,如基诺族凉拌茶、布朗族酸茶、景颇族腌茶等。
白茶的异军突起,也让现代人再次拥抱古老的煮茶法,尤其是煮饮老白茶是新时尚。还有,遇到一款好茶时,泡过多道后,有些茶友也会把茶放入陶壶或养生壶再煮煮,接着喝。
问:“茶圣”最喜欢的茶器是什么?
答:他独爱越瓷茶碗。越瓷,主产于越州(今浙江宁波、绍兴一带)境内。他认为,越瓷胜过邢瓷有三大原因: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他以瓷色是否有利于茶色作为衡量标准:“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但,这无法抹杀邢瓷在唐代茶器中的地位。它主产于今河北邢台内丘、临城县境内,创烧于北朝,隋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与一度占统治地位的南方青瓷平分秋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体系。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唐·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瓯》)。越瓷,宛若江南醉人春色,青翠欲滴;邢瓷,仿佛北国皑皑白雪,素雅宁静。
另,长沙窑、唐三彩茶器也颇具代表性,如长沙窑绿釉盏、青釉褐彩执壶等。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器则展现了唐代茶器的“豪华阵容”。这套茶器共20余件,以金银器为主,虽历千年之久,依然金光熠熠,还有秘色瓷、琉璃等美器。尤其是秘色瓷茶碗,青绿莹润,“夺得千峰翠色来”。
只此青绿,是大唐最流行茶色。
问:清代的陶瓷茶器主要有哪些?
答:清代陶瓷茶器,更是集历代之大成。康熙时,引入西洋技术,制成珐琅彩瓷器。雍正时,为满足不断扩大外销市场需要,广州出现了色彩浓艳、构图丰满、的广彩瓷(釉上织金彩瓷)。在工夫茶盛行的闽粤地区,茶器有十余件,后简化为“四宝”,即红泥炉、玉书煨、孟臣罐、若深瓯。今天,以盖碗、公道杯、茶杯为主的工夫茶茶器及茶艺,大众已是习以为常。
问:宋人喝茶用什么茶器?
答:宋代,饮茶配置的茶器要比唐代简单得多,不论是数量,还是审美上的。
宋,是继唐后中国茶文化迎来的第二次高峰,也中国陶瓷史的黄金时代。
宋瓷有“五大官窑”和“八大民窑”。五大官窑分别为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八大民窑,北方有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和定窑,南方有饶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和吉州窑。
宋瓷之美,美在至简至淡,以青瓷、白瓷、黑瓷等单色釉著称于世。“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熠之久热耐冷,最为要用。”(宋·蔡襄《茶录》)以建窑建盏为代表的黑瓷,几乎就是为点茶而生,在宋代茶事中占尽了风光。
玉毫条达的兔毫斑,灿若繁星的油滴斑,瑰丽奇诡的曜变斑……一只建盏,就蕴藏着星辰大海!在日本,建盏又被称为“曜变天目盏”,乃“国宝级”藏品。
江西吉州窑擅长贴花工艺,将木叶脉络永久定格在黑釉盏底,如同化石一般深邃,也有用剪纸贴花,图案有龙凤、梅花等。
茶筅也是宋代点茶“标配”,在日本抹茶道中更是重要角色。根据其竹穗本数不同,分为平穗(16本)、荒穗(36本)等,最多可达12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