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迎来结构性变革
作者: 大山深处
回顾2024年的茶产业,必须正视的两个现实:一是从全球茶产业格局来看,产大于销已经是常态。这一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许多传统茶产区的种植效率大幅提升,新茶园不断开垦,导致全球茶叶总产量逐年增加。而在一些主要产茶国如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等,政府对于农业的支持政策也促进了产量的大幅提升。因此,尽管供应端呈现出繁荣景象,但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却未能同步跟上。
二是经济环境的变化,让市场结构和消费者行为发生了深层次转变。消费者特别是对于工薪阶层,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产品。因此,中高端茶叶市场的销售量明显减少,许多过去愿意为名山名茶支付高价的消费者转向了性价比更高的普通茶叶。
在此之下,中国茶产业反而迸发出顽强的韧性。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预计2024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将突破345万吨、总产值达3345亿元,增幅为1.47%。在从茶园到茶桌的全过程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中国茶产业迎来了质变的关键时期。
一
7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进一步释放茶产品消费潜力》一文,提出“新茶饮、茶庄园、茶旅融合等新元素、新品类的快速涌现,既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了茶,也满足了百姓消费升级需求。”
其中,新茶饮特别受年轻人的眷顾。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预计2024年中国新茶饮市场规模将达到3547.2亿元,同比增长6.4%。尽管增长率相比过去几年有所放缓,但这一数字仍然显示出市场的稳健扩张。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元。
前景看似广阔,但是行业的内卷可谓“路人皆知”。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从2023年11月-12日至2024年11月12日,奶茶饮品门店已经关闭16万家。国内竞争加剧,部分领先的新茶饮品牌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陆续进入了东南亚市场,并逐步将版图扩展到了欧美等地。
未来,新茶饮品牌“出海”将持续升温,也是中国新茶饮行业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全球布局不仅能带来更多的营收和利润,也是推动整个行业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源泉。
茶旅融合也是今年茶业的一个重要亮点。2023年9月17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一年内景迈山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84%。今年全国茶区的茶旅一体化稳步增长,各大茶企纷纷加码,因为这可是一门大生意,早在2023年茶旅一体化的规模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
《进一步释放茶产品消费潜力》一文也提出了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短板——“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较窄,跨界应用技术创新不足,茶叶品牌建设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其实,这些短板长期困扰着中国茶产业,也是下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
农业农村部5月31日公布的信息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285家,茶行业企业有101家,分布于15个省份,其中福建数量最多,共18家,足见福建茶业在中国茶业版图的首席地位。
一直以来,福建茶业的产值、产量、出口额都位居全国第一,而且是名茶荟萃。这从“2024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TOP50”中可见一斑,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武夷岩茶位列区域公共品牌前4名,铁观音更以87.75亿的品牌价值位居榜首。
二
2024年中国茶行业整体向好,也陆续出台各项规定以肃清乱象,进一步规范市场。今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其中明确写道“包装层数:粮食及其加工品、茶叶及相关制品、月饼及粽子不应超过三层。”
过度包装一直是茶业的顽疾,这不仅体现在包装层数上,还体现在过分豪华上。很多茶企为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将包装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认为精美的包装就能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形象。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茶毕竟是用来喝的,过度包装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部分商家通过产地造假,将不知名山头的茶叶虚假宣传为名山头的原料进行销售。以次充好,用台地茶冒充古树茶。还有“撒面茶”的方式,在茶饼表面使用高品质原料,内部却用次等原料。更有甚者利用化学药品等做旧工艺,将新茶冒充老茶,严重欺骗消费者。“特供茶”“专供茶”依旧在招摇撞骗,将茶包装成治病良药的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6月11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茶叶市场价格行为的通告;10月23日,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普洱茶广告乱象治理行动。
三
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部署的明年9项重点任务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
2025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扩大内需战略的深入实施,各个消费市场都将迎来新的契机。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消费群体,在扩大内需的浪潮中,有望实现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和升级。
当前,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他们对茶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与传统消费者有所不同。新茶饮的成功,证明了茶行业在年轻市场的巨大潜力。2025年,茶企可以通过创新产品形式,如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多元化产品,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于便捷、时尚、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
同时,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而茶叶所具有的保健功效,如茶多酚的抗氧化、降血脂等作用,使其成为健康饮品的首选之一。在扩大内需的趋势下,茶企可以加大对茶叶健康价值的宣传,推出以健康为主题的茶产品和茶文化活动,如茶文化养生讲座、健康茶品推介等,引导消费者形成健康饮茶的习惯。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茶行业也需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跨界融合。在品种、口味、包装等方面进行创新外,还可以探索茶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如茶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的跨界合作,开发出更多的茶食品、茶护肤品、茶保健品等新型产品,拓展茶的应用领域和消费场景。
尽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品牌众多、市场竞争激烈也是不争的事实。可以预见的是,茶行业势必将迎来整合浪潮。优势企业通过整合行业内的优质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链延伸,提高市场集中度和行业竞争力。如近年来许多大型茶企收购优质茶园、茶叶加工厂,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结语
2025年,数字化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茶叶生产、加工、仓储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茶叶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茶企还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进行精准分析,以制定更有效的市场策略和产品策略。国家也将出台更多政策措施,支持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虽然历经重重困难,中国茶行业依旧将夺目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