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校园食安置于阳光下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作者: 徐兴利 黄家伟近年来,我国各职能部门对校园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日渐加强,相关标准、规定日益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是,校园食品安全事关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仍需持续推进校园食安建设,护航广大师生饮食健康。
校园食品安全和相关管理工作关乎学生身心健康,关系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稳定,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的共同希望。保障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的基础基本,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满足师生对美好生活向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提升学校对政策制度和管理要点把握的精准化程度、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推进全国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2024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细化操作流程和规范标准,进一步提升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确保校园食品安全。
卫生的环境让食安隐患失去滋生的土壤
校园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较多,场所建设选址、食品加工处理、餐厨废弃物处置等环节都可能滋生食品安全隐患,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做好各项工作。打造安全卫生的贮存、生产、就餐环境是保障饮食安全、维护校园生活正常运转的首要任务。
其实,从校园就餐场所的选址和相关区域布局这一环节开始,就与师生饮食安全产生了密切联系,也是师生饮食安全的第一道壁垒。《指引》提出,食堂建筑应距离粪坑、旱厕、污水池、暴露垃圾场(站)等污染源25m以上,并位于可能产生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含实验场所)的影响范围外。食品处理区应设置专用的备餐间或备餐操作区,应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加工制作、半成品加工制作、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并形成生进熟出的单向流程。应分开设置原料通道及入口、成品通道及出口、使用后餐饮具的回收通道及入口。
合理进行就餐场所选址,远离污染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食材原料及其加工制品被污染。设置生进熟出的单向流程,也能避免食品出现交叉污染问题。
如若没有及时、合理地处理餐厨废弃物,不仅会产生异味,影响就餐体验,也会滋生细菌,对广大师生和食堂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造成威胁。《指引》提出,餐厨废弃物应分类放置、及时清理,日产日清,不应溢出存放容器。废弃物存放容器应配有盖子,内壁光滑,易于清洁,及时清洁废弃物存放容器,必要时进行消毒。食堂不能自行处理餐厨废弃物,应交由符合要求的生活垃圾运输单位或者餐厨垃圾处理单位处理。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应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处理餐厨废弃物。应建立餐厨垃圾处置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垃圾的处置时间、种类、数量、收运者等信息。
干净卫生的生产、就餐环境既能为师生带来良好的就餐体验,也能为校园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重重把关让食材更有保障
校园食品安全既要抓得细,也要抓得准,更要抓源头。《指引》对食材采购查验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相关规定的完善,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和相关检验(测)报告成为食材的“身份证”,使食品安全建设朝着数据化、可视化、规范化发展。在校园食材采购环节,更要加大对食材“身份证”的检查力度,避免有食品安全隐患的食材进入校园。在学校食材采购环节,采购原材料应索取产品合格证以及同批次检验(测)报告。采购畜禽肉类时,需具备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猪肉还需附有非洲猪瘟检测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大米应具备镉、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的检测报告。
透明、公开让家长和社会更放心
校园食品的透明化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孩子每天在学校吃的什么?吃了多少?吃的是否营养健康?就餐环境如何?食材来源是哪里?这些问题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校园食品情况的透明、公开能够让家长放心、安心。
《指引》提出,学校应通过电话、信箱、电子邮箱、微信群等形式,畅通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渠道,听取师生家长对食堂、外购食品以及其他有关食品安全的意见、建议,如实记录,分类及时处理,不拖延、不塞责、不敷衍。学校每学期应面向师生和家长分别组织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及满意度测评,对供餐质量、价格、卫生、服务态度等进行全面评价,及时查缺补漏,改进管理,提升质量,并将意见及整改情况向师生和家长反馈。健全家长委员会监督机制,成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产生和运行流程,保障家长参与招标采购、陪餐用餐、质量评价、安全检查、收支公开等重大事项监督。畅通家长委员会向主管监管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直送问题渠道,相关部门建立及时处置和反馈办理情况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