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作者: 徐兴利 黄家伟保障“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的充足、稳定供应是最基本的民生。在此基础上,把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是推动农村地区更繁荣、农民生活更红火的关键。如何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将产量高、品质优的农产品保质、保量地送上人们的餐桌,也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了诸多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达到1.413万亿斤,比上年增产221.8亿斤。
2024年,我国农业经受住了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自然灾害带来的重重考验,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生活日渐红火。2025年,需进一步筑牢农业基础,繁荣农村地区,增加农民收入,总结发展成效,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径,从而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12月17-1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为最基本的民生做好保障
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了诸多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达到1.413万亿斤,比上年增产221.8亿斤。“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确实来之不易。”谈及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如是说,目前我国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10亿亩,比10年前增了两倍多,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也超过10亿亩,比10年前增了1亿多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75%,比10年前高了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了63%,比10年前高了8个点左右,特别是近10年,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已迭代升级两轮。耕地、种子这两个要害,科技、装备这两个支撑,有力推动着千亿斤的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生产十分重视,他强调,要“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2024年,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取得了良好成效。“这两年我国粮食能够实现稳产、增产,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单产。”潘文博说,2024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年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超过八成。今年,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把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持续发力提高技术到位率、装备匹配度,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坚实支撑。
2024年,猪牛羊禽肉产量达到9663万吨、比上年增长0.2%,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等供应充足。供应充足的背后,是农业农村部门持续加强技术指导,帮助养殖场户渡难关,强化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成果。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表示,为促进猪肉市场供需平衡,2024年初,农业农村部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由4100万头调减到3900万头,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是4078万头,接近105%的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线。2024年出栏生猪头均盈利214元,比2023年提高了290元。随着产能适应性调整,各项纾困政策落实,肉牛和牛奶价格降幅收窄,加上饲草料成本降低,肉牛奶牛养殖亏损有所缓解。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坚持政策稳产能与市场调产量协同发力,继续盯住全国3900万头的能繁母猪保有量这个产能“总开关”,引导养殖场户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推动供需更好匹配。为推动肉牛奶牛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主产省加强监测预警,继续落实好肉牛、奶牛产业纾困政策,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稳住产能,增强产业韧性。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放到商贸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同样适用,只不过这条路已经不再是狭义的道路,而是日益完善的商贸流通网络。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都离不开畅通的商贸流通渠道,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既能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动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也为扩大内需和构建发展新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年11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通知。《行动计划》涵盖了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推动商贸流通创新转型、优化商贸流通发展方式、加快商贸流通开放融合发展等多方面内容。农村商贸流通网络作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通路,关乎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农村繁荣,《行动计划》中,有关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农产品市场标准化发展等内容被重点提及。
当下,农产品供应链待健全、农产品集散网络待完善等农村商贸流通短板较为突出,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农产品出村进城,亟待补齐完善。《行动计划》指出,持续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托农产品产地、销地和集散地,培育一批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冷藏保鲜、加工配送、交易结算等设施设备,鼓励线上线下融合、集团化发展,增强农产品集散和区域辐射能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改造区域冷链物流基地,整合加工、分拨、低温配送等功能,加强冷链物流干支衔接。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向生产环节延伸,发展订单农业、产销一体等对接模式,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城乡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加强土特产品牌展销。改造农产品零售网点。支持菜市场标准化改造,丰富便民服务等多种业态,提升设施环境,扩大净菜销售。发展生鲜电商、连锁菜店,完善城市分拨仓、社区前置仓等冷链设施,提高同城配送能力。
互联网为农产品出村进城提供了新渠道,冷链物流为农产品全链条保驾护航,市场标准化改造和转型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平台。为进一步推进完善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各相关部门齐发力,在助力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完善市场体系、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过程中,多措并举,取得良好成效。
农业农村部:助力冷链物流建设 完善产地市场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在农产品初加工、储存、运输、销售、配送等多个环节均能看到冷链物流的身影,其既能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也能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还是支撑农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产地是生鲜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源头,产地冷链物流在整个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全链条中还是最短板,也制约着冷链流通整体质量和效率。”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杜晓伟说。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聚焦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减损增效、链条提升等关键环节,深入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产地冷链流通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产地流通组织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
从设施建设情况看,共支持3.8万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7.8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近2000万吨,县级覆盖率达70%以上。西部、中部、东部分别占比约40%、33%、27%。
从设施使用情况看,全年综合使用平均时长为8个月,冷藏使用平均时长为7个月;果蔬占设施贮藏品种的89%,贮藏期延长69-106天,实现错峰销售。
从减损增效情况看,农产品的平均损耗率从19.7%下降到7.1%,减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530亿元;主体经营收入平均提高29.3%;项目建设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00万个,增加务工收入达到180亿元。
此外,为进一步完善产地冷链物流节点布局,农业农村部印发实施方案,推动建设培育100个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重点市),打造链接城乡的冷链流通关键枢纽;建设培育1000个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产地销地衔接的产地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开展首批55个重点县(重点市)和500个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培育工作。
“农产品的产地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杜晓伟说,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将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据介绍,农业农村部已与20个省(区、市)共建了洛川苹果、潜江小龙虾等33个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确定了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663个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带动各地建设一批田头市场,初步形成以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节点、田头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持续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研究编制《“十五五”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加大产地市场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培育现代农产品经销队伍,健全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机制,推动产地市场加快转型发展,加快构建适应我国国情和农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供销合作总社:推动农产品流通高质量发展
供销合作社作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在完善城乡商贸网络、健全农产品供应链方面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着眼于打通农产品流通关键环节、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了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
“在打通农产品流通关键环节方面,推进产地、销地、集散地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系统拥有各类农产品市场4200多家,2024年1-10月,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同比增长7.6%。” 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改革部部长马继红说,在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深入实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系统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着力推动冷链设施建设与农产品流通业务有效衔接。目前,全系统冷库总库容达1150万吨。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引导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行业协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持续拓宽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全系统线上线下累计开设消费帮扶专区、专柜超过8300个;“832平台”上线近5年来,累计已完结成交额480多亿元。在发展县域快递物流方面,加强与邮政系统合作,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大力发展县乡村集配、快递等业务,助力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
据介绍,供销合作社将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加快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促进农产品物畅其流方面更好发挥“大平台”作用。“发挥全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销售平台、日用品采购平台作用,推广‘智慧农产品市场’运营模式,推进系统农产品市场向数字化、品质化方向发展。” 马继红说,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营造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电商、直播带货、直供直销、即时配送等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升农产品供应链、服务链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