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食物消费营养化转型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作者: 徐兴利 黄家伟食物与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健康的物质基础,吃、穿、住、行是人们的根本需求,健康、幸福是人们的美好追求。其中,饮食和健康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为人民生活夯实关键基础,也为社会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需求与日俱增,健康素养持续提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升,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相关指标在不断改善,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也在持续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说道。
近年来,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满足健康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与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食物供给体系的完善密切相关。但是,优质食物供给和消费不足、合理膳食习惯尚未养成、营养过剩与不足并存等问题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表示,食物是我们每天都要消费的物品,食物供给充足、营养持续改善,是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人均能量、蛋白质及脂肪供给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营养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较为普遍,概括为一“多”一“少”。“多”就是食用植物油等吃得偏多,目前我国人均烹调用油超出科学膳食推荐量的40%以上;“少”就是牛奶及乳制品、大豆及豆制品等健康食品摄入不足,目前我国人均奶类年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亚洲平均的二分之一,远低于110-183公斤的膳食推荐量,大豆及豆制品摄入量低于推荐量。
为进一步完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动食物消费结构向营养健康型转变,改善人民群众营养健康状况。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营养与健康需求。
《纲要》提出,到2030年,在食物消费方面,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食物人均年消费量稳步提升,豆类、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蔬菜、水果分别达到14公斤、69公斤、23公斤、47公斤、29公斤、270公斤、130公斤以上。在食物与营养素摄入方面,倡导人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保持男性2150千卡、女性1700千卡左右。每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人均每日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占50%以上;人均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增加到25-30克;食用油摄入量减少到25-30克;食盐和添加糖的摄入量分别不超过5克和25克。
食物消费结构的营养健康化转型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通过饮食获得健康成为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
合理吃豆
《纲要》提出,增加优质蛋白质食物供给和消费。其中,大豆被重点提及。
《纲要》要求,研发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强化优质大豆供给保障能力,推进传统豆制品加工营养化改造,鼓励新型复配豆奶加工和新型蛋白食品开发,加快生鲜、休闲豆制品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推进植物芽菜全产业链生产,引导龙头加工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产销对接,拓展消费场景和受众,倡导推动豆制品、优质豆奶等进学校、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服务机构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豆及其制品的认知逐渐清晰且深入,大豆作为营养“六边形战士”的称号愈发响亮,豆浆、豆乳、豆腐等豆制品也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大豆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其蛋白质含量高于谷类和薯类食物2.5-8倍,脂肪、钙、磷、铁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都高于谷类和薯类食物。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丁钢强介绍,大豆及其制品当中含有比较多的有益健康的一些植物化学物,如大豆异黄酮能支持心脏的健康和骨骼的健康,能够减轻女性更年期的症状,降低罹患一些癌症的风险。大豆还是皂苷和植物固醇的良好来源,能够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虽然大豆益处多多,但是我国居民大豆摄入量并不是很高。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三分之二的居民没有达到大豆及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这或许是人们对吃大豆及其制品这件事情存在误区导致的。
“大豆的家族成员中只有三类,就是黄豆、黑豆和青豆。红豆、绿豆、芸豆、蚕豆都属于杂豆。”丁钢强介绍,大豆和杂豆在营养学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杂豆的淀粉含量很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部分代替主食。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与动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接近,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黄豆、黑豆和青豆在营养成分上差异是不大的,相互之间是可以替代的,但是大豆和杂豆不能互相替代。
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放心吃大豆及其制品呢?
“如果不对大豆过敏的话,所有人都可以吃。”丁钢强说。对于有关大豆的几点疑问,丁钢强也做了详细解答。他表示,大豆及其制品会不会引起性早熟?大家有这样的疑虑,可能因为大豆里面有大豆异黄酮的缘故。实际上大豆异黄酮的化学结构虽然和雌激素相似,但是和体内的激素仍然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在大豆当中含量是很少的,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说吃大豆会有造成性早熟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男士来说也是一样,同样也不会引起雌激素水平的提高。
“三高”患者能否食用大豆及其制品同样受到了广泛关注。丁钢强表示,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日常饮食肯定要进行很好的管理,对自己的饮食禁忌一定要咨询医生。如果没有饮食上特别的禁忌,我们鼓励“三高”人群要经常吃大豆,可以在一般人群推荐每天15-20克的基础上增加大豆制品的摄入。
由此可见,大豆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特殊饮食禁忌的情况下,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照推荐量合理“吃豆”。
健康减脂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6部门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雷海潮表示,“体重管理年”实施的首期三年体重管理行动,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脂肪、高油、高糖饮食是超重、肥胖话题中的重点关联词。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超重肥胖是健康生活的拦路虎,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要想做好体重管理,首先要了解与其关联度较高的脂肪。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表示,脂肪是机体重要的必需营养素,也是产能营养素,它不仅为我们人体提供能量,也提供人体的必需脂肪酸。比如,亚油酸、α-亚麻酸,这些必需脂肪酸是人体活动必须的,但是体内又不能合成,所以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但是长期过量摄入脂肪对健康也是有害的。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摄入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的摄入,它可以导致肥胖,还有很多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脂等等这些慢性病风险的增加。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脂肪的摄入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脂肪每天的摄入量应该在50-70克是合适的。但实际上,我国居民脂肪的摄入量高了。根据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们人均脂肪摄入量达到了每天79.1克。
那么,如何控制脂肪摄入呢?这就需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科学的烹饪方式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健康烹饪方式既有利于人体健康,也有助于体重管理。《纲要》提出,大力开展减盐、减油、减糖行动,开发营养健康食谱和配餐技术,推广盐、油、糖适量化食用理念和定量化器具,实施营养健康食堂建设,鼓励有关行业协会依法依规引导建设一批营养健康餐饮门店,引导家庭科学烹饪,鼓励发展中央厨房,推广应用智慧储藏、智能烹饪、厨余便捷处理等家用厨具,鼓励餐饮相关机构开发营养健康的菜系菜品。
其实减油和减脂肪关系异常密切。减油是健康烹饪方式中,受关注度较高的一种。
“实际上科普里经常提到的减油,只是通俗的说法,它主要说的是减少总脂肪。”李宁表示,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烹调油是脂肪的主要来源,它基本上贡献了我们每天摄入脂肪的一半以上,所以我们通常用“油”来代替“脂肪”,“减油”其实指的是减总脂肪,当然重点是减少烹调油。
关于日常烹饪中如何减少烹调油摄入,李宁建议,一是可以选用合适的控油器具来控制烹调油的用量。比如,用带刻度的油壶,这样在用油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定量用油、总量控制。二是多选择一些少用油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炖、拌等烹饪方式都是值得推荐的,蒸的方式还可以防止营养素的丢失。
对于减脂来讲,减少烹调油的摄入并不是全部,还需注意日常生活中其他脂肪来源。“减油说的是减总脂肪,不仅是减烹调油。所以除了控制烹调油的摄入量以外,还要避免从别的食物中摄入脂肪。” 李宁说,畜肉主要是指猪肉、牛肉、羊肉,相对来讲,对我们每天膳食脂肪的贡献量比较大,特别是猪肉、牛肉、羊肉的肥肉,不仅脂肪含量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也比较高。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控制畜肉的摄入,特别是肥肉,要少吃,适当吃一些瘦肉。
“消费者在购买预包装食品的时候,要学会看营养标签,通过看营养标签里面的营养成分含量,来识别一些脂肪含量高的食品。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看营养标签,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低脂肪或者低盐、低糖的食品。”李宁说。
食物消费结构营养化转型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媒体等多方协力,在做好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健康饮食理念的同时,也要加强标准引领、促进企业营养化转型,还要建设营养创新平台,鼓励研发营养健康食品,全方位夯实食物消费结构营养化转型基础,助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