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食品类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创新研究与探索
作者: 邵知扬 谢春芹 嵇怡 刘海燕 王充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构成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国家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在其他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职业教育紧密对接岗位需求,与劳动教育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仍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融合形式单一等困境。尤其是在“五育并举”背景下,“五育”割裂、融合度不高、评价形式单一的问题更加凸显。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课程实践性强,迫切需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融入劳动教育具有高契合度和可行性。因此,探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食品类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创新,对推动劳动教育从“形式融入”走向“内涵升华”,实现“五育并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食品类专业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1.1 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需求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亟需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事实证明,通过劳动教育,可有效提升食品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学者基于食育志愿服务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利用专业技能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使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还有学者构建“劳动教育+专业教育”的食品原料学课程体系,加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此外,在食品加工相关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满足行业需求。
1.2 劳动教育是高职食品类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
食品行业关乎国计民生,伴随行业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体验,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并将所学技能内化为职业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但传统教学常陷入“重理论轻技能”或“实验指导书式”的机械化训练,学生缺乏对技术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突发问题处置等综合能力。劳动教育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对接“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加工全产业链,引导学生沉浸式参与配方设计创新、成品质量检测、膳食营养配餐全过程,可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技能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以开展规范化技能训练,如无菌操作标准流程为例,通过高频次反复训练,学生将操作要点内熟于心,从而显著降低人为差错概率。这种能力建构对保障食品安全意义巨大,更是突破“会操作不懂原理、懂原理不善应变”人才困境的关键路径。
1.3 劳动教育是高职食品类专业实现“五育并举”的实践桥梁
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新格局下,食品类专业肩负着培养“舌尖上的守护者”的特殊使命。劳动教育不仅具备实践育人的独特功能,更在本质上蕴含着“五育融合”的内在关联,其多维度的教育特性使其成为实现全面育人的天然载体。高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食品专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专业教育”模式,通过劳动教育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如在焙烤食品生产技术课程中,须同时兼顾学生的技艺训练与美学素养提升,将食品之美与劳动创造性相结合,使美育目标得以在具象化劳动成果中显性化。
2.高职食品类专业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课程嵌入表层化:“劳动+专业”系统融合不足
当前,高职食品类专业劳动教育普遍存在课程嵌入表层化问题。多数院校虽在实训课程中设置劳动环节,但多停留于简单操作演练、实验室卫生打扫等简单劳动层面,未能形成与食品安全管理等核心技能的深度关联。同时,劳动教育内容与食品企业真实需求脱节。例如,在“双碳”的新时代背景下,学生除应掌握设备操作技能,还应具备能耗控制、废弃物处理等绿色劳动素养,但多数专业课程并未嵌入此部分内容,导致学生难以适应行业转型升级。
2.2 资源协同低效化:校企-师资-设备联动不够
高职食品类专业劳动教育面临资源整合不足、资源协同低效化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校企合作多局限于顶岗实习等浅层互动,缺乏基于真实生产场景的协同育人机制。另一方面,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仍有部分专业教师缺乏食品行业一线劳动经验,导致教学案例脱离真实生产场景,难以融入行业最新技术标准与伦理规范。此外,部分院校实训室仍在使用传统或手工作坊式小型设备,未对接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进行全面升级,无法模拟现代食品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环境。
2.3 评价机制片面化:“技能+价值引领”导向失衡
当前,部分院校现有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过度侧重技能考核,而忽视劳动伦理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三个脱节”:一是评价维度与劳动本质属性脱节,即过度关注显性技能而忽视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内化;二是行业标准与教学考核脱节,未将低碳理念等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三是企业需求与培养过程脱节,仅有少数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评价设计。以食品加工类课程为例,部分院校考核方案中关于食品加工技术、成品质量的考核评分占比较高,而副产品综合利用、能耗效率等指标所占比例较低,导致学生忽视可持续发展等社会责任要素。
3.“五育并举”视域下食品类专业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创新融合模式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发挥劳动育人的真正作用。在设置劳动教育目标时,要强调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高职食品类专业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课程内容、资源协同、评价机制方面的问题凸显,从以上维度入手,系统构建“劳动+”融合创新模式,可有效解决当前人才培养困境,提升育人效果。
3.1 重构“劳动+”专项模块课程体系
在课程内容重构上,构建“劳动+”专项模块,将劳动教育嵌入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以项目式学习驱动“五育融合”。基于“岗课赛证”融通,以仪器分析、焙烤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课程为基础,设计以“从农田到餐桌”“从传统到创新”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模块。如在劳动周设置“食品全链路检测”“传统食品工艺创新”“创意西点制作”等模块,将劳动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应用紧密结合。以“创意西点制作”模块为例,模块对接全国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创意西点技术大赛,学生需基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糕点、面包卫生规范》(GB 7099-2015)等国家标准完成产品制作全流程。学生需完成原料筛选(树德:食品溯源与诚信意识)、配方设计(增智:营养配比与化学稳定性计算)、工艺优化(劳育:标准化操作与能耗控制)和美学呈现(美育:造型设计与色彩搭配),最终通过体力劳动(强体:通常连续8小时生产实训)完成作品输出。在此过程中,通过“四阶递进”项目式学习实现“五育融合”。一是任务驱动,以企业真实需求为起点,如低糖翻糖蛋糕开发,融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政策要求,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二是学科交叉,结合《食品化学》课程知识,解析乳化剂作用机理,运用《食品机械与设备》原理调控烤箱参数;三是价值内化,通过品质控制、反复训练培养工匠精神;四是成果转化,依托校内实训平台进行小范围产品商业化试制,在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开展美育。实践证明,通过该模块的劳动实践,学生劳动素养显著增强,其中,团队协作与创新应用评分增值明显。上述内容重构基于“劳动载体化、载体项目化、项目课程化”的闭环设计,使五育目标在具象化的劳动场景中实现有机统一,为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路径。
3.2 搭建“校企社”“三维联动”实践平台
搭建“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园区-社区服务站点”“三维联动”的协同育人平台,强化劳动教育生态体系建设。首先,在校内平台建设中,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数量和水平。如校企共建“食品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平台,构建沉浸式实训空间。学生通过轮岗,完成从原料验收、标准化生产到产品追溯的全流程实践,实现劳动态度培养、技能训练、树立责任意识等多维目标,技能水平与岗位适应能力显著提升。其次,强化与校外企业园区的合作。学生通过“订单班”“顶岗实习”等方式参与企业HACCP生产线管理、食品安全巡检等岗位实践,强化职业劳动技能。例如,茂名职业技术学院与佛山市海天(高明)调味品有限公司,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粮面业有限公司开展“订单班”培养,将核心劳动技能纳入课程标准,企业导师现场指导教学,实现技能显著提升。
此外,在社会服务层面,构建“专业劳动+公益服务”双驱动机制。拓展社会服务场景,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营养宣教”“反食品浪费宣传”“你点我检”等志愿服务,将专业劳动与社会责任结合。以“营养宣教”为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开展“银发膳食计划”,学生团队运用营养配餐技能,针对老年群体的饮食健康问题开展实践活动。项目自开展以来,通过与多家知名餐饮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饮食需求和健康状况,学习并实践老年膳食的制作和营养搭配技巧,为社区老人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研发低GI食品,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和关爱老年人的意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内农产品检测中心,面向校内餐厅、校园周边菜场、地方农户合作社等开展“你点我检”公益服务。学生参与取样、样品预处理、上机检测、结果分析、出具检测报告等检测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检测员、监督员等真实身份认同感,更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实现技能与职业素养双增值。因所完成任务均对接真实岗位需求,学生所学即企业所需,在实习就业环节即可实现“零距离上岗”。
3.3 构建“双师四维”多元反馈评价体系
针对传统评价的重技能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等现实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构建“双师型教师+行业导师”协同机制。首先,注重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需接受劳动教育专项培训,并将劳动价值认知、劳动精神培育等指标纳入教学能力评估。同时创新校企协同机制,聘请食品行业劳模、技术能手担任兼职导师,打造以全国劳模、省级技术能手和企业实训导师为核心的导师团,开展“大师课堂”“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实现课程思政无痕浸润。
在评价体系上,建立“态度-技能-创新-社会影响”四维评价体系,丰富评价维度,以保障育人实效。其中,社会影响维度重点考察志愿服务的公众满意度。为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效果,采用“劳动护照”记录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性表现,并结合自评、互评、企业评价与社区反馈等多主体评分。例如,在“你点我检”志愿劳动中,除考核检测结果准确性外,还需评估团队协作及“你点我检”的社会效益,实现评价从“单一结果导向”向“综合育人导向”转变。此外,评价时应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统一,并建立结果反馈机制,即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全面客观地反映劳动教育实际效果,突出职业院校学生人才社会属性。评价改革实施以来,学生1+X证书获取率、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
结语
对于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而言,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系统性整合,既是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实践要求,也是实现“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路径。然而,研究表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食品类专业存在融入意识不足、彼此割裂、融入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本研究立足“五育并举”的价值导向,进一步梳理劳动教育融合创新的痛点、堵点,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课程建设、资源协同与评价机制中的现实短板,系统构建融合创新模式。从重构课程内容、搭建实践平台、改革评价体系等方面发力,着力破解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形式化割裂”的难题,促进了学生劳动价值观塑造与专业技能提升的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2023NLDJ-ZZD04);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2023JSJYDJ2146);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3SJYB2222)。
作者简介
邵知扬(1990-),女,汉族,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
*通讯作者
谢春芹(1976-),女,汉族,江苏沭阳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食用菌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