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研究生课程食品安全案例中的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沈玥 黄现青 高晓平 王田林 海丹 李倩 张金龙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课程食品安全案例的开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传统的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授课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因此,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食品安全案例中,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探索课程思政在研究生课程食品安全案例中的融合路径,为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还为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课程思政在食品安全案例课程中融合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食品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也给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始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研究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生课程食品安全案例中融入课程思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2.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融合的现状分析
尽管课程思政在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内容不够全面。部分案例仅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本身,而忽视了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只获得了表面的知识,而缺乏对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道德、法律和社会责任的深入理解。其次,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互动和启发式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难以真正理解和接受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所传达的思政教育内容。再次,师资队伍建设也存在不足。部分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难以将两者有效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导致思政教育教学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的思政教育目标。此外,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的评价,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可能忽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的融合效果。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融合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不足、教学资源有限以及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案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提升食品安全案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质量和效果。
3.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融合的路径探索
针对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融合的现有问题,我们需要进行路径探索,以找到有效的融合方法。
3.1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在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的融合中,首先要明确思政方面的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应包括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培养正确的食品消费观念、敬业精神、法治观念、诚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PPT展示、陈述观点、归纳重点等综合能力。
3.2选择合适的食品安全案例
选择合适的食品安全案例是融合的关键。案例既要贴近生活实际,又要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意义。例如,可以选择近年来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提升食品安全意识、敬业精神、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素养。
3.3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提高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的融合效果,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项目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4.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融合的实际案例
4.1讲授过程中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的融合
在讲解食品中化学添加中的添加剂部分时,用“亚硝酸盐中毒事件”案例进行讲解。描述亚硝酸盐中毒事件中一些食品中过量添加亚硝酸盐导致消费者中毒的情况,让学生思考“过量亚硝酸盐为什么会中毒”“为什么要严格控制亚硝酸盐的添加?”引导学生认识到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强调食品添加剂的正确使用和政府监管的重要性。接着,可以提出问题“如何避免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发生?”指导学生思考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自行寻找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方法,增强职业素养及创新思维。最后让学生在课后“寻找国内外相关亚硝酸盐限量的标准”,增强法律意识。
通过这个实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安全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4.2项目模拟过程中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的融合
项目名称:蛋糕店中毒事件分析、解决方案及管理规则的制定。
项目目标:通过对案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管理规则,以防控类似安全案例的出现,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规则制定能力,并注意在此过程中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项目内容:①分析及模拟:将学生分成小组,分析讨论蛋糕店中毒事件的原因,并模拟不同食品从业者,查询发生中毒事件后不同食品从业者需要做的事情及流程。②解决方案设计:针对该中毒事件,小组成员将合作设计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从食品采购、存储、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来制定后续管理规则,考虑到法律、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③方案展示:各小组将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不同食品从业者的处理流程、解决方案及规则制定,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④项目评估:教师将根据各小组的表现,对项目进行评估,包括方案的可行性、创新性、团队合作等方面,也包括方案是否考虑到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意识等思政方面问题。
项目实施:整个项目将在课程时间内进行,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教师将在项目过程中提供指导和支持,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项目评价:项目评价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个人自评。评价的内容将包括项目成果、团队合作、个人表现等方面。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敬业精神、法治观念、以顾客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思政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规则制定能力、管理能力及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网页和专业书籍等资料,进一步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措施,拓宽知识面。
结论
通过对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融合的背景及意义、现状分析、路径探索和实际案例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然而,在融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够重视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来促进课程思政与课程的融合效果,包括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食品安全案例以及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最后,通过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融合的具体实例,我们看到了这种融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总的来说,课程思政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的融合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
2023年河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食品安全案例”(YJS2023SZ14);2023年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食品安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