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再提升
作者: 徐兴利 黄家伟明确食品安全风险管控重点环节,查找生产过程风险点,科学制定管控措施,才能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了涉及小麦粉生产、大米生产、食用植物油生产、蛋白饮料生产、茶叶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等33个领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涵盖了食品生产、食品销售等多种食品生产经营业态,旨在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指导企业在最小工作单元精准防控风险,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切实筑牢食品安全底线。
《通知》明确了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的重点环节、风险点、管控措施、管控目标、管控频次及责任人员等内容,全方位、多角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冷冻饮品生产安全风险及管控举措
当下正值冷冻饮品的销售旺季,市场需求较为旺盛,消费量颇为庞大。因此,冷冻饮品安全风险管控更加值得密切关注。下面就以冷冻饮品生产为例,了解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的相关内容及其对食品安全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
冷冻饮品生产主要风险环节包括生产场所环境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原辅料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人员管理,检验控制,贮存、运输与交付控制,不合格品管理与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产品研发和法规标准管理,标签、说明书,委托生产管理,生产者资质等,其中原辅料控制和生产过程控制直接关系到冷冻饮品的质量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原辅料控制环节的风险点包括灌装间(清洁作业区)使用的未经杀菌工艺的原料微生物污染;潜在微生物污染(细菌、真菌)、物理危害(异物)及化学危害(包括重金属及污染物、食品相关产品的迁移物、农药兽药残留)。
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对相关风险进行管控:1.建立供应商审核制度,定期开展供应商评价。2.加强进货查验,索取供应商同批次出厂检验报告、第三方检测报告。3.合理制定验收指标,开展自检。4.定期对原料进行抽检验证。
生产过程控制环节的风险点包括误配、错投,配料工艺执行不符合工艺要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理化指标异常,杀菌或灭菌,杀菌后工序污染,影响乳化效果、产品品质,灌装间(清洁作业区)人员、物料交叉污染,化学品清单、存储等管理,润滑油污染,内部吸引,粘捕式灭蝇灯的使用,易碎品带入异物,操作不当导致异物带入等。
以理化指标异常这一风险点为例,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管控风险:1.合理制定产品配方,根据原料质量等级,原辅料的含水量等,制定符合要求的产品配方。2.筛选合格的原料供应商。3.严格根据配方配料和投料,并记录。
从冷冻饮品生产安全风险管控的相关工作内容和举措中不难看出,《清单》从多角度对食品生产安全风险进行了全面管控,并提出了相应举措,为食品企业精准防控风险提供了参考和指南。基于此,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查找风险点,制定管控措施,防控食品安全风险,从而保证食品安全。
助力食品安全风险管控再上新台阶
除了企业通过《清单》对自身食品生产安全风险进行管控外,还需要市场监管部门的助力。为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指导企业结合实际抓好风险排查和管控,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市场监管总局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统筹做好《清单》解读和宣贯培训等工作。坚持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专家解读与研讨提升相结合,加大宣贯培训力度,为企业精准识别风险、科学防控风险提供参考和指南。工作中要避免形式主义,不得层层加码,切实减轻基层单位和企业负担。
指导企业参考《清单》建立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指导企业结合经营业态、规模大小、食品类别等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查找确认风险点、科学制定管控措施、合理确定管控频次并明确责任人员,建立完善符合实际的《清单》,并根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动态调整,真正把《清单》融入企业现有管理制度、嵌入企业日常管理,优化提升企业精准防控风险水平,防止出现另起炉灶、另搞一套等问题,坚决避免工作“一刀切”、执行“模板化”、落实“走过场”。
指导企业对照《清单》常态化开展风险防控。重点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动态管理机制,对照企业风险管控清单开展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把企业建立实施《清单》及风险隐患整改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
及时反馈《清单》建立实施相关情况。结合日常监管加强调查研究,收集汇总、综合分析企业建立实施《清单》工作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有关情况及时向市场监管总局相关业务司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