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中华茶艺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马颖欣课程思政是在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的前提下推动合力育人的创新模式。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新时期,教学改革应当充分挖掘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中国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茶艺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大类及茶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操作性和艺术性。因此,挖掘好中华茶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现有的茶学知识转化为丰富的育人资源,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科学和体系化,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华茶艺的课程特点
中华茶艺课程是一门以传统中华茶文化和科学冲泡茶叶技艺为主体的餐饮旅游类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包含茶的起源与发展、茶叶的成分及利用、茶叶的分类与加工、茶叶的科学冲泡方法、饮茶与健康、茶艺与茶席设计、品饮与辨赏等。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茶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同时体现了茶文化与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加工技术、审美多元学科融合的特色。
2.中华茶艺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社会各界对各专业教师的授课内容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元素在中华茶艺课程中的融入是非常重要的。中华茶艺课程教学需要任课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中华茶艺思政教育还存在不足之处,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课程思政的知识储备不足
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这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还要提高思政政治觉悟,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目前而言,茶艺专业教师总体上还缺乏科学的思政观。究其原因,茶艺教师多为相关专业课教师转型的,或者拥有经过茶艺知识短期培训转教茶艺课的教学背景。短时间的茶艺培训难以让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也无法使教师将博大精深及思想内涵丰富的茶文化知识理解透彻。总的来看,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知识总体储备上需要进一步强化。
2.2 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不全
任课教师对中华茶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全面,教学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缺乏,教学实践中思政教育创新动力不足;未充分发掘茶文化中蕴含的思想魅力元素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价值影响,无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新理念、新政策、新思想的要求下,专业教师需调整教学态度,丰富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适时、有机、灵活地融入教学内容,发挥思政育人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向“三观”,进而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茶文化。
2.3 教材选用上没有与时俱进
在教材选用上,需作重新的选择,以较高的政治站位为根本,注重内容质量。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 20条”),提出了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的任务。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课堂建设与教材建设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大部分院校在茶艺课程教材的使用上尚未及时更新思政教学目标,难以有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3.茶文化的价值及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千百年的沉淀,是人们在发现、种植、生产和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情感、爱憎等思想观念的各种精神形态。它包括茶艺、茶道、茶礼仪、茶具、茶俗、茶德、茶事、茶文学等众多文化内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多样性、民族性、传承性及兼容性等多元特征,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深刻思想对不同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融合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茶文化的学习与融合实践,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述茶圣陆羽撰写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时,可以提到“一之源”中“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倡导饮茶之人不仅应注重其行为举止,更要拥有自我克制、坚守道德的内敛品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茶人在茶事活动中提出的一系列思想研究,可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使学生平和心态、审己自省,汲取其中沉稳内敛的品质。
在教学中,如果能重点选取蕴含思政元素的知识内容,将其含有的核心思想融入教学设计中,就能使茶文化成为帮助学生修炼身心的优质资源,从而为滋养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提供动力。
4.中华茶艺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目前的中华茶艺课程教学来看,其主要以茶文化知识与茶艺技能为主导,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茶艺教学的力度有所欠缺,在思政教学开展上面临一定的困境。比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清晰思政教学目标的指引,导致专业教师未深入挖掘茶文化及茶艺技能蕴含的思政元素,无法利用茶艺中蕴含的思哲知识来启发学生思考。教师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落实的主体,只有全面挖掘茶艺课程中“茶文化和茶艺”价值蕴含的思政元素,才能有效发挥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下面将根据以上的问题及教学具体活动做相关的教学探索。
4.1 丰富中华茶艺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茶艺是指茶冲泡的艺术和品饮的艺术,即品茶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活动过程的总称。简单来说,就是泡好一杯茶和享用一杯茶的过程。茶艺实践不仅指技法,还包括整个饮茶过程中的美学意境和感受。比如,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等妙趣与意境,是形式与精神的完美结合。茶艺课程的思政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并行的特点,是知行合一的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上,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识茶、泡茶、品茶等实践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平和安定理念,将“借茶修为”和“清茶一杯”的中国式生活哲学与“精行俭德”的茶人精神巧妙融入学生的认知实践中,结合“和、敬、廉、美”等茶德思想元素,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体会总结。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应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料,如茶人茶故的视频、最新的茶事新闻及有影响力的茶书观点分享等。同时,以具体化和形象化的学习方式正向传播茶文化和茶艺所具备的相关价值功能。通过该课程的思政改革,以茶为媒介,以茶悟道,可促进学生在文化素养、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及审美素养等方面的提升。
4.2 完善教材内容建设
在课题研究与中华茶艺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了解教材存在的问题,可及时制定完善的方案。2023年1月,通过深入研究课程特色,挖掘有效的教学内容,本校开始编写《茶文化与茶艺》校级新形态教材。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本校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思政目标相结合,同时把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统一和融合,以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得到落实。
4.3 充分挖掘茶文化思政元素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授茶文化知识的同时,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将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进去。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应发挥专业课程的特色,提炼课程思政要素,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比如,在学习“项目一 走进中国茶文化”这一课堂知识的过程中,当介绍中国的茶道和茶德的内涵理解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美学、文学及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来帮助学生理解茶人的精神以及茶道和茶德精神的表现。同时,运用这些精神和思想来引导学生调整良好的心态,滋养学生美好的人格品质。
在“项目二 茶叶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茶产区发展情况,讲述从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案例,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除了课堂项目知识的融入,还应融入学生自主活动中,如对课后作业布置进行内容延伸。这项内容是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拓展部分。课后作业形式是让每组学生总结茶叶泡茶实训的记录及课堂品鉴茶叶的体会和感受,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人墨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追求,通过泡茶、喝茶获得愉悦和放松。茶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切实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4.4 创新茶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体验教学”“分享教学”“项目教学”“浸入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中华茶艺课程思政教学应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多项任务学习。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5-6组,指派每组组长担任协助指导,形成融洽的师生互动,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率。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要布置课前学生作业及做好自学内容准备。课中分组实训过程中,应以拍录视频的方式记录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并利用课后时间制作短视频,以小组项目化的作业形式总结课堂知识学习效果并在课上分享。通过及时跟进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做、练等环节中,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指导。
4.5 做好中华茶艺课堂思政教学设计
目前,中华茶艺课程是旅游大类的专业必修课。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应结合本课程的知识点,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深入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项目式任务为依托,可使德育内容以一种贴近学生的方式融入教学环节,使学生对茶文化和茶艺产生清晰的感性认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价值引领。其间,需做好以下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方法如下。对学习教学模块、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组织与实现项目进行设计。在学习教学知识模块中选取5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项目1中国茶文化发展简史和宋代点茶法体验,项目2茶叶主要营养成分及健康,项目3水与茶汤的滋味,项目4红茶的制作及茶艺,项目5凤凰单丛的制作及潮州工夫茶艺等。在教学组织与形式上,可播放茶事大新闻、非遗大师人物故事、名茶制作流程及技艺、非遗工夫茶冲泡等视频资料,引用可视化视频资料来加深学生对相关事物的印象。最后,教师可组织座谈会引导学生总结分享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茶和天下、热爱生活、国饮价值、劳动教育、谦和敬人等积极思想。
4.6 优化茶艺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在创新中华茶艺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需改革课程考核评价,融入思政元素考核评价指标。教师应优化茶艺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将平时表现、作业成绩加实训成绩与结课考核成绩的比例设置为4:3:3,融合动态化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方法,强调教学过程,重视平时课堂学习和思政作业完成等,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例如,在结果性考核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罗列多个主题方向供学生学习小组自由发挥选择,然后对学生的“学习到知识”“感受到掌握”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和考查,要求学生掌握各项技能。另外,教师应整合“思政”+“课程”内容,形成阶段性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与结课考查的综合形式。通过优化考核体系,可促进学生课内善思考,课后笃于行,关注和热爱中国茶文化,成为当代茶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体验者。
结语
茶文化蕴含了丰厚的历史底蕴、深邃的哲学思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传承。基于此,在中华茶艺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以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将有关的知识模块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之中,做好课程价值元素的挖掘,使学生在修习茶艺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其文化魅力与影响,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科学素养与人文综合素质,最终培养良好的品德修为。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茶艺》课程思政构建路径探究”(项目编号: 2022JXGG152)。
2023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华茶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JG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