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分析

作者: 王雨洁

当今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对饮食的要求相应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构成内容。但从动物源性食品整体情况来看,安全性仍无法得到全面保障,畜禽疫病、兽药残留等问题都可能威胁食品安全,因而做好相关检测尤为重要。本文以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情况为依据,阐述了相关检测技术与难点,并就相关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食品安全保障贡献力量。

动物源性食品营养价值较高,能有效提高生活水平,为食用者提供充足的营养,但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其中仍可能存在人畜共患病或畜禽疫病等病毒,也可能存在兽药残留或在屠宰加工环节出现污染,种种因素都可能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造成威胁,直接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情况。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做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是不可或缺的工作,相关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深入研习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确保食品安全系数进一步提升。

1.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分为化学污染与生物污染两类,其中化学污染包括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包装材料污染等,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各类污染都可能对食用者健康造成危害,因而做好安全检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自1999年开始落实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控相关法律,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官方取样程序》《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药物残留检测范围》等各类相关条例,为相关检测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具体检测过程中,可采取微生物抵制测定法、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法、气相色谱法、原子荧光法等多种检测手段,共同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2.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难点

对现阶段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进行分析可知,工作难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其一,检测标准落实环节。由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涉及部门较为庞杂,如农业部门、动物防疫部门、卫生部门、商贸部门等,在不同部门分段管理的情况下容易存在机构重叠或人员数量不足等问题,无形中为安全检测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因而在具体检测过程中更易存在检测标准难以完全落实的情况。技术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容易过度依赖自身工作经验,对检测标准缺乏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测的准确性。

其二,样品处理环节。现阶段我国已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的样品处理环节提出了对应标准,如GB/T21312-2007等,使相关检测工作内容更为明确,但相关处理流程较为繁琐,技术人员容易存在操作不当等情况。随着科技进步,样品处理环节开始利用更多高新科技手段,相关从业人员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研习各类新技术,使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水平进一步提升。

其三,质量控制环节。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质量的因素较多,如执法力度不足、从业人员缺乏正确认知、考核缺乏严格性等。在此情况下,相关技术人员对安全检测的积极性也相对不足,无形中使检测质量难以提升。为使此类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协力提升执法力度、广泛进行宣传、加大考核力度,促进安全检测效果不断优化。

3.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策略

3.1 根据检测标准进行操作

为有效提升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效果,相关检测人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严格依照检测标准完成操作。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各项标准已较为完善,已全面落实了农业行业标准、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各项相关法律法规,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供了明确方向,因此检测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依照各项法律法规展开检测。在此基础上,对动物源性食品进行检测时,需要严格依照各项检测标准完成,如使用多残留组分同时检测技术时,检测人员可采取QuEChERS萃取法,此方法在与LC/MS检测方法联用时,能检测猪肉的兽药残留情况,检验效率相对较高。而此方法结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时,能有效检测水产品残留的邻苯二甲酸酯等不良成分。在依照检测标准完成操作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成果也将更为精准。

3.2 重视样品处理

在样品处理过程中,检测人员需要充分学习国家标准规定的处理过程,如GB/T21312-2007、GB/T21313-2007等。在全面了解样品处理流程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更多新技术,使样品处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现阶段样品处理环节的重点内容在于提取与净化,检测人员需要依照样品基质与残留组分采取不同策略,如使用提取溶剂、稀释剂、改变净化剂等,促进检测整体环节不断优化。在此基础上,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关注样品处理环节特点,力争使处理环节简单化、自动化、多样化,使集成设备与检测设备有机结合,共同在样品处理环节发挥作用。如检测磺胺类药物与安定类药物时,检测人员可采取有机溶剂水溶液完成样品提取,再对所提取的样本做出检测,明确其中存在的外源性有害残留。此外,可在处理环节使用PSA与C18等净化剂,以此提升检测的精确度,使样品处理环节的时间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3.3 完善质量控制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质量控制环节并非检测人员一方能完成,而是需要宣传部门、执法人员、检测人员等多方共同努力,以使检测质量控制环节不断完善。

就宣传部门而言,需要提升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的宣传力度,宣传人员可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告、广播推送、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短视频等各类传统与新兴渠道做好宣传工作。在具体宣传过程中,可通过报道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如英国苏丹红事件、日本水银大米事件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使全民提升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视。与此同时,宣传部门也需要面向食品加工企业与食品消费者做好宣传工作,使食品加工企业管理人员与食品消费者深入了解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了解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常识,以此构建完善的社会舆论环境,使动物源性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提升自律水平,从而在根本层面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为后续检测工作提供便利。

就执法人员而言,相关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完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使农业部门、动物防疫部门、卫生部门、商贸部门在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过程中存在的壁垒全面打破,从而实现人员、物资、财力等各方面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使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实现“从牧场到餐桌”一体化管理流程,保障相关食品安全监管构成独立司法主体,从而合理节约政府资源,避免不同部门间彼此推卸责任,使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效果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执法人员也需要深入探索现阶段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法律法规中存在的不足,使管理体制得以厘清,技术手段得以增强,以此保障法律监管的公平、公信、合法性,为后续安全检测工作提供保障。

就检测人员而言,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动物防疫法等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需要不断研习各类先进检测技术,避免仅凭工作经验完成检测,而要依照最新检测标准完成检测。与此同时,检测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时刻关注现阶段所使用的各类检测设备,一旦发现检测设备存在故障,则需要及时与检修人员沟通,以使设备时刻保持良好运行的状态。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管理人员也需要及时探索各类提升检测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策略,可通过定期开展检测技术技能比赛、检测知识竞赛等环节提升检测人员学习热情,并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为比赛成绩优异的检测人员提供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如授予优秀检测员称号等,促进检测人员之间形成争先恐后学习新知识的良好风气,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水平不断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动物源性食品富含大量蛋白质,能保障食用者摄入充足营养,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但从动物源性食品整体情况来看,其中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如人畜共患病毒、细菌、兽药残留等,都可能对食用者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做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尤为重要。相关检测技术人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严格依照检测标准完成操作,同时需要重视样品处理环节,政府等部门也需要关注质量控制等内容,加大管控力度,以此提升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水平,为人民群众日常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简介

王雨洁(1994.04-),女,汉族,陕西安康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检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