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面点工艺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索

作者: 周敏 吴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职业院校要想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我国目前大力推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培养既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中西面点工艺专业属于应用技术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以综合性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及突出的职业性为着力点。因此,中西面点工艺专业必须具备综合潜能和理论实践一体化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基于此,应加强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及教师队伍的建设,为行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中西面点工艺专业的长足发展。

1.中西面点工艺教师现状

1.1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首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现阶段,中西面点工艺专业的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设置该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多。目前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教师主要来源如下。

一是学校。中西面点工艺专业在本科院校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但许多大学在食品科学、烹饪艺术或营养学等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学校培养出来的教师优势是理论知识更加擅长,能够详细、深入、富有启发性地给学生传授知识。然而,此类教师对于实际操作及行业的一些要求和运行并不了解,所习技能也是最基础的工艺,这部分教师往往擅长理论教学,而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进入学校后,学校还需要对其进行额外的培训,以提升其综合素养。

二是企业。在中西面点工艺专业的教师队伍中还有一类是外聘教师,是学校为了弥补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而从外面聘请的具有丰富经验的师傅。这些教师由于在餐饮行业从事多年,因此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娴熟,对于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非常熟悉,同时对中西面点行业的发展前景也有着很好的预判。但是这些教师的学历不高,表达能力弱,课堂管理技能有待提升。这部分教师往往擅长实训教学,而在理论教学、教学技能及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三是其它。还有一部分的教师来自于营养专业和餐饮管理专业,这部分教师对于某一门专业课的讲授虽然深入,但其在上课的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过于概念化,缺乏实训课程的辅助,导致学生无法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际发生的问题。

这样的教师结构难以为学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1.2 学校对实训课程及实训教师不重视

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训并重的专业,每一门课程都有着很强的技术性和理论性。实训课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是,由于学校对实训课程不够重视,因此,在实训课程的设计和执行过程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及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部分学校的实训课程与市场就业需求缺乏紧密的联系,导致实训课程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同时,部分实训教师缺乏企业经历,无法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技术能力,难以满足“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导致实训课缺乏专业性和前瞻性。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2.1 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训技能培养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其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学校要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好的团队,就需从青年教师身上着手,强化技能训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高标准入校。学校在招聘阶段可以选择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招聘者,对于没有行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应优先考虑有行业实习经验或者技能大赛经验的求职者。

第二,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于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新入职的专业教师,仅靠岗前教学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职业技能的培训。学校应在安排课务之前,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相关考核,对于考核过关的教师给予课务安排。新入职的教师应秉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坚持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这样他们才能在教师职业道路上更好地成长。

第三,改革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教师的考核方案。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教师考核应更侧重实操,学校在开展年底考核时,不应沿用以往统一的考核标准,除一般的教学任务和工作任务外,还应加强对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考核。在年底开展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教师的基本功考核,包括但不限于花式蒸饺、包子、蛋糕、裱花、点心制作等技能展示,以此来强化教师的专业能力。

第四,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根据教学需要安排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实践。教师通过到实际岗位上练习,可以充分掌握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了解企业中相关的岗位要求,掌握企业对实习生及员工的需求标准。同时,根据实践经验撰写总结并形成教学案例,紧跟行业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优质的学生输送到企业,与企业建立良性关系。

第五,鼓励教师考取职业技能证书。教师除学校的职称评聘外,还应该注重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职称的获得是对教学能力的肯定,而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则是对技能水平的肯定,是作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必备的条件。

第六,赛教融合。强教必先强师。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学校应将参加技能大赛作为教师职业生涯拓展和素质提升的重要项目,完善技能竞赛制度,将参加技能大赛作为提升“双师型”教师技能的重要环节,形成“技能神圣、技能人才光荣、职业教育前途广阔”的价值观。技能竞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指导技能竞赛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有精湛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能有效体现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应依照“院-校-省-国家”四级竞赛模式,做到竞赛与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2 优化教师团队结构

2.2.1 兼职教师能力转化

提升兼职教师质量是高职院校教师类型结构优化的关键。第一,学校应针对聘请的兼职担任特定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师,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培训制度,加强其教学方法的培训,弥补其在教学理论知识及课堂教学经验方面的不足。同时,开展专题培训,引导其将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教学相融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其高效完成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第二,完善兼职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改变以往仅从课时的完成量来考核教师的制度。学校应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成果等多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对于综合评价特别优秀的兼职教师,给予职称评定或福利待遇方面的优待,以增强兼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提高自身能力素养的内生动力。

2.2.2 专职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

近年来,高职院校中专职教师的占比在不断提升,可见专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类型结构中的主体,因此提升其教学能力是优化师队伍结构的关键。第一,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持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进而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对此,学校应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学习机会,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组织地推进教师理念更新、知识更迭,并通过与行业领域专家的座谈和交流、专职教师的专题研讨等形式,引导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和最新的行业发展动向,适应行业发展新需求。第二,通过校企合作推动教师双向交流合作。推进专职教师赴国家和市级实践基地实践,与企业共建校企人才培训中心,构建校企互助合作机制,引导专职教师将深厚的理论知识与行业丰富的实践技能相结合;立足校企培训中心平台,校企优势互补,进而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三,完善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教师标准框架。明晰专职教师培训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优化培训内容,构建针对性强、层次分明的培训内容体系,实现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操作等的紧密结合,为处于不同阶段专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条件。

2.3 积极开办专业产业

中西面点工艺专业实践性强,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及时代发展需求创新面点新品种,这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弘扬当地的饮食文化,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打造优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创办品牌,由专业教师来担任研发人员,锻炼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教师的实训能力,使其在相应岗位上开展工作,深入了解工种、岗位职责及岗位要求。现在的大型厨房,技艺流程严谨、岗位分工细、人员组成复杂、质量规格高,给厨房的生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教师只有充分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要求,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同时在此过程中促使自身转变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4 校企合作,双向共赢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创新校企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第一,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与冶春、富春等扬州面点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成立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发展战略融合、优势资源融合及校企员工成长融合,形成产业、行业、企业、专业、职业“五业联动”。第二,共建优秀师资队伍。在学校成立企业员工培训中心,企业导师团常态化入驻学校,在企业成立教师工作站,通过一师一企的企业挂职锻炼路径,解决师资难育的困境。第三,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形成“一体化设计、模块化课程资源、菜单式组课”的资源开发与应用体系,方便在校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随时随处可学,让优质资源得以广泛应用。第四,共促产业发展,通过实训基地、学生创业中心,激发人才、技术、企业等创新要素活力,在完成教与学、生产与研发的过程中,各方互信、互助紧密连接,共同成长,为中西面点行业输送适业、精业、勤业的高素质人才。第五,学校应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展开人才培养。一是搭建平台,拓展学习宽度。共建“资源库”平台,与行业企业将面点老字号、职业精神和优秀饮食文化等转化成教学资源。针对学习者个性化需求,享行企优质资源、行云端体验活动、展师生共创成果,实现适应现代学生特点的即时便捷有趣的混合式教学。二是搭建基地,延展学习长度。校企共建校内中西面点实训大楼,以课程体系中的学、训、创、用项目为载体,开展食材加工、创新研发等,创设沉浸式体验,磨练技能。三是搭建中心,提升学习高度。与全国餐饮品牌企业共建校外研创中心,带领学生在中心见习、实践、创新,将项目成果投入企业市场化应用,获得职业价值。

结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新阶段,这对高校的师资力量与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打造一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校面临的重要的课题之一。其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恰好是一个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平台,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对于面点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以前注重“吃得饱”转变为现在的希望“吃得好”,这对餐饮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国民对于餐饮的高标准要求,使得餐饮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也随之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了中西面点工艺专业,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餐饮从业人员,职业院校就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行业认知能力,以实际行动建设一支优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真正培养出能够满足行业要求的餐饮从业人员。

基金项目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项目(CC23G28);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青蓝工程”项目,吴雷茶点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扬州早茶现代产业学院及研究院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周敏(1996.04-),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中西面点工艺。

吴雷(1985.03-),男,汉族,江苏宿迁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面点工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