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食品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赵春晓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虽有改善,但仍面临营养过剩与不足并存的挑战。部分婴幼儿存在蛋白质、铁、锌、维生素A等摄入不足,而另一部分则出现能量和脂肪摄入过多,这种营养失衡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还可能增加肥胖、慢性病等健康风险。因此,深入研究婴幼儿食品营养素摄入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对制定针对性的营养干预策略,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通过文献综述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优化婴幼儿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背景
1.1 婴幼儿营养的重要性
婴幼儿时期是生命早期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营养状况对个体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和未来的生活质量都有深远影响。充足均衡的营养是婴幼儿生理和认知发展的基石。合理的营养供给不仅能够满足婴幼儿快速生长的需求,促进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增强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反之,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都会对婴幼儿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例如蛋白质、铁、锌等营养素缺乏可能导致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而能量和脂肪摄入过多则可能增加肥胖和慢性病的风险。为了确保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时期的营养问题,为他们提供科学均衡的膳食,奠定良好的健康基础。
1.2 我国婴幼儿营养状况概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首次报告了“十三五”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婴幼儿膳食调查数据。与世界卫生组织辅食营养素密度建议值相比,此次调查研究内的6-23月龄婴幼儿辅食蛋白质密度偏高,6-8月龄和9-11月龄婴儿辅食铁密度和锌密度偏低。
2.研究方法
2.1 数据提取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数据提取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如年龄、性别、样本量等)、营养素摄入量、评估方法、影响因素等。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提取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总结婴幼儿营养素摄入的一般情况,如摄入是否充足、是否存在地区或城乡差异等;定量分析则通过统计学方法,如meta分析,综合计算婴幼儿各营养素摄入量的均值和变异情况,并探究影响营养素摄入的相关因素。采用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地区等)对营养素摄入的影响。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数据分析方法,可全面、系统地评估我国婴幼儿营养素摄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后续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2.2 研究质量评估
为保证纳入研究的质量,本研究采用了严格的质量评估标准。参考国际通用的Newcastle-Ottawa Scale(NOS)等评估工具,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分析方法等方面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分。具体评估内容包括:①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和可比性;②暴露或结局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③重要混杂因素的控制;④统计分析方法的恰当性等。每项评分标准设置为0-1分或0-2分,总分为9分,得分≥7分认为是高质量研究。
经过质量评估,本研究纳入了符合标准的研究文献,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同时,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评分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评估研究质量对结果的潜在影响。通过严格的质量评估和敏感性分析,有效地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为婴幼儿营养状况的评估与干预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纳入研究的质量评分分布见表2。
3.研究结果
3.1 婴幼儿营养素摄入现状
通过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本研究系统评估了我国婴幼儿营养素摄入的现状。结果表明,我国婴幼儿的能量及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总体充足,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和城乡差异。如表3所示,城市婴幼儿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高于农村,而脂肪摄入比例则相对较低。同时,微量营养素摄入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例如铁、锌、维生素A等摄入普遍不足,尤其在6-12月龄婴儿中更为常见,这可能与辅食添加不及时或不合理有关。此外,钙的摄入在部分地区也存在不足的情况。总的来看,我国婴幼儿营养素摄入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微量营养素缺乏等挑战,亟需加强营养教育和膳食指导,改善婴幼儿的营养状况。
3.2 影响婴幼儿营养素摄入的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了影响婴幼儿营养素摄入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母乳喂养时间、辅食添加时机、照料者营养知识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婴幼儿的营养摄入有显著影响。如表4所示,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婴儿的营养素摄入水平越高,尤其是对微量营养素的摄入有促进作用。而辅食添加不及时或不合理,则可能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照料者的营养知识水平与婴幼儿的营养摄入质量密切相关,营养知识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为婴幼儿提供平衡的膳食。社会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婴幼儿营养的重要因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婴幼儿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问题。因此,在制定营养干预策略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指导,加强营养知识的普及,并重点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婴幼儿的营养改善。
4.讨论与建议
4.1 加强母乳喂养及科学添加辅食的指导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应大力促进母乳喂养。医疗机构和社区应加强指导,提高母乳喂养率和持续时间。无法母乳喂养时,选择高质量配方奶粉。科学添加辅食遵循适时、适量、适质原则。6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引入富含铁、锌、维生素A的食物,如铁强化米粉、肉泥、蛋黄、深色蔬菜和水果。辅食质地应随月龄逐渐过渡,满足咀嚼和消化能力发展。注意辅食卫生安全,避免过敏原和不安全食材。
4.2 提高照料者的营养知识水平
照料者的营养知识对婴幼儿饮食和营养至关重要。应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提高照料者营养素养。可通过培训课程、宣传材料和互联网平台普及知识,内容涵盖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均衡膳食和食品安全等。培训应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加强社区营养教育,医疗机构定期开展评估和咨询,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交流和案例分析,解决实际喂养困难。特别关注低收入家庭和文化水平较低的照料者,采取针对性策略,确保知识普及。这些措施有助于照料者树立正确营养理念,提高选择健康食物的能力。
4.3 缩小地区与城乡差距
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婴幼儿更易出现营养问题,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其营养状况。一方面,应加大对这些地区营养干预项目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为贫困家庭婴幼儿提供营养补助,如营养包、免费配方奶粉等。同时,建立社区营养指导中心,提供免费的生长发育监测、营养评估和膳食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营养培训。通过培训班、远程教育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营养专业能力,使其能为婴幼儿提供科学、有效的营养指导。这些措施旨在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婴幼儿营养均衡发展。
结语
婴幼儿食品营养素摄入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从科学喂养指导、营养知识普及、食品营养政策完善等方面入手,为婴幼儿营造良好的营养环境。同时,缩小地区与城乡差距,促进婴幼儿营养均衡发展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为婴幼儿的茁壮成长奠定坚实的营养基础。
作者简介
赵春晓(1986.02-),女,汉族,山东乳山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食品营养、功能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