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瑞军 杨龙 冯磊 杨岳 李木子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0

我们的产教融合发展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方式方法、传统思维理念所限,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市场需求不能“零对接”,学生到企业以后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这也造成了校培企需人才不平衡现象的出现,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成为打破这一瓶颈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食品专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学院建设为例,就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将培养各行业、相关产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学目的,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也主要从事各个领域的一线工作,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的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2020年7月,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为高职院校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导意见。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改革创新举措。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新形势下,主动适应新业态、新趋势,进行资源整合和推动高职教育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措施。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大批加强职业教育的文件也相继出台,我院与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双方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又进行深度合作,成立了食品专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学院(简称产业学院)。该产业学院以校企合作双赢为目标深度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共同负责学生就业、共同指导学生竞赛;同时,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建设课程,探讨专业建设,共同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等工作。2019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试点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和企业,对于其中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将在校企合作、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的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

创建产业学院是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改革领域的热点。产业学院这一词汇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所倡导的产业大学,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帮助个人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投资的联合体。信息化时代,推动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产教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结果,需要政府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需要多方资源的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打破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现有体制的束缚、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教融合改革,是当下发展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优势,更加有效地集合政府、社会、产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培养体制创新,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提供动力,从而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

1.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尽快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当前我国缺乏全国性的对于产业学院教师的政策性补助与奖励,许多院校在改革中缺乏动力。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不足,相关政策配套尚未完善,缺乏对于产业学院建设目标和方向的明确规定机制,缺乏系统的管理,这使得整体的发展存在一定限制。与此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缺乏技术与经验,教师的专业能力较差,整体水平不高,与产业之间的合作能力较差,从宏观层面难以支撑产业学院的运作和发展,运行成本较高。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农产品加工产业学院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我校成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战略背景下,许多地方的高职院校不断提高重视程度,我校也大力推动产业学院建设,但面临公办院校财物投入准入模式、企业财物投入的效益分享不均衡等问题。要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积极作用,其涉及产业学院的利益相关者也较为复杂,受到高职院校、龙头企业、教师、学生、政府、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企业员工(实训教师)、家长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公办院校当前的管理制度和企业的效益诉求等方面。

2. 建立联合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农产品加工产业学院作为一个校企联合成立的产业学院,采用理事会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农产品加工产业学院的理事会成员包括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1名、常务理事2名和若干理事。产业学院的理事长和副理事长由学校、企业双方的主管领导分别担任;常务理事为学校1名管理者、企业1名管理者,具体管理相关事物;理事由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组成。理事会组成如表1所示。

3. 强技能增素质,分层次提高学生技能

以提高学生职业的技能增长和自身素质为主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学院以“职业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炼”为“三平台”,分层次逐步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岗位素质。对于学生的培养采用循序渐进方式,将学生自身素质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培养,实现“三结合”体系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提高食品岗位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悠久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元素与健康养生知识,也让学生熟练掌握现代食品行业的职业技能,同时把学生潜能培养和潜能开发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很大提升。“三结合”课程体系和“三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见图 2和图3。

4. 设立 “双导师”制,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完成,建设多方共管共治机制

农产品加工产业学院建立以来,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面建设共管共治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推动深度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宣传,面试筛选,组建产业学院合作专班,构建校企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打造集学历教育、生产服务等为一体的产教融合联合体,实现共管共治。“互派互聘”技术人员,创建复合型“双师型”职教团队,建立“双导师”制,由企业选派一名专职人员担任合作班级导师,学校选派一名人员担任合作班级导师。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产业学院管理人员由多方人员组成,负责不同的部门,从决策、执行到最后的监督,始终保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提高协同育人和社会服务能力。

5. 建设高水平专业群

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9年4月,我国教育部和财政部对高职院校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意见,更加重视建设具备中国特色、可以引领改革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作用优势,可以更好地处理专业群和产业群之间的关系,发挥专业群的聚集和服务功能,更好地实现与产业链不同层次的对接,推动资源共享和互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从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逻辑思维上,对学校现有的专业进行筛选、整合、优化,并构建新的专业群。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更加注重对原有专业结构和教育体系的调整,构建新的院校来匹配高水平专业群的教育工作。从这一层面来讲,以产业学院为抓手,统筹规范专业群建设和管理,可以涵盖更多的建设和发展任务,多层面推动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基于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改革创新研究(课题编号:HZJZ2021051)。

作者简介:

王瑞军(1979.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加工及食品营养检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