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仓储损耗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 裴丹

粮食仓储损耗的原因及对策分析0

粮食仓储是粮食生产与消费的连接手段,更是调整社会粮食供求的主要途径,它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粮食的品质与安全。在粮食仓储工作中,储粮损耗情况直接反映着仓储管理水平,所以在仓储的过程中怎样确保粮食水分不会快速流失,并促进储粮质量与企业经济的共同发展是粮食仓储科研人员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就目前而言,粮食仓储损耗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仓储管理人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这样我国粮食安全大局才能更加稳定、坚实。

最近几年,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而粮食损耗及浪费情况也受到了国际机构的重视。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由于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所以在收获粮食、运输以及仓储等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损耗现象,而储粮损耗也一直困扰着我国粮食承储企业。作为粮食仓储单位,要想做好储备库管理工作,粮库就要尽可能降低储粮损耗。

一、粮食损耗简述

粮食轮换后,其出库量与入库量存在的差额,即所谓的粮食损耗。2009年发布的《粮油仓储管理办法》中规定粮油储存损耗,涵盖自然损耗与水分杂质减量两种。针对前者的自然损耗,指的是粮油在储存过程中,由于正常的生命活动而消耗的干物质,计量合理范围内的误差,以及在检验或化验中所损耗的样品,再就是受到虫鼠雀害等等造成的相关损耗。而针对后者的水分杂质减量,即指的是粮油在入库与储存过程中的水分自然蒸发、通风、烘晒以及除杂与整理等等相关作业中所造成的水分降低,杂质的减少等相关损耗。由上述可见,粮油储存损耗是客观发生的,储存损耗虽说不能消除,但可以通过相关分析其生产的原因,并适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与措施以减少损耗发生的量,以此做到节能减耗,提高效益。

二、粮食储备的分类

所谓粮食储备,也是众多物资储备的一种,但与其他物资储备不同的是,粮食储备由于其具有特殊作用,因此从我国目前粮食储备的现状,对其进行分类是很有必要的。我国粮食储备由于其承担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粮食储备与民间粮食储备。那么政府粮食储备,即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通过国有企业进行的粮食储备,而国家粮食政策与政府关系密切,也就是说政府储备主要是以政策性粮食储备。政府储备是平衡我国政府粮食保障的供求关系,可对粮食供求进行调整,同时也是控制粮食价格的较重要措施与手段。而民间粮食储备,也被称为社会粮食储备,即指的是民营企业与农户所进行的粮食储备。由于粮食对人民与社会的特殊作用,以及其对国家与社会和经济的重要性,也因此政府粮食储备始终在我国粮食储备中占有主导地位。

三、粮食仓储损耗发生的原因

(一)受出库、入库计量环节的影响

不管是粮食的出库还是入库,在计量期间都易出现误差,此现象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计量仪的精准度不足、计量人员粗心大意以及操作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发生都会大大增加粮食仓储的损耗。

(二)受检验环节的影响

一直以来,粮食品质都参差不齐,按照国家颁布的规定文件,在入库高杂质、高水分粮食期间要严格依据规定合理扣量,至于检验结果也直接关系着粮库的综合利益。

(三)受出入库减量的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的机械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机械出库粮食、入库粮食的过程中会使用到输送机设备,但应用此设备极易出现粮食的风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粮食水分与有机杂质不断减少。要想提高粮食仓储的安全性,仓储管理人员就要将高水分、杂质粮食合理整晒,期间还要做好机械通风等工作,不过在这些环节中难免出现粮食水分、杂质的降低,再加上粮食出、入库期间被零星撒落,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粮食损耗。

(四)受仓储环节的影响

首先是呼吸损耗。作为生命有机体,粮食在仓储期间会出现呼吸现象,并发生有机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随之会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还会释放一定的热量。然而不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是粮油种子进行的分解作用,在仓储粮食期间,若粮食呼吸作用越强,干物质损失便越严重,所形成的水与代谢物质便越多,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储粮的品质产生影响。

其次是虫害损耗。仓储粮食期间若发生大面积虫害、霉变,会使粮食遭受严重的损失。而在粮食发生的重大损失现象中,害虫是一大弊病,若虫粮等级较高,那么害虫造成的粮食损失要比水分蒸发造成的更为严重。

最后是水分减量。在结束入库工作后,仓储管理人员就要合理开展高水分、高杂质粮食的通风降水工作,这样粮食中的水分便能快速下降。合理落实粮食仓储工作,时刻注重粮堆的温湿度等条件,这样便能避免粮食中的水分出现转移问题。不仅如此,采取通风措施也会导致粮食水分不断减少。

四、有效降低粮食仓储损耗的对策

(一)严格管控计量工作

要想提高计量的精准性,计量部门首先就要定期检定、校准汽车计量衡,同时粮库也要做好物品的内部校准工作。再由专人检查车辆并核对物品,也可避免客户增加或减少随车物品从而造成入库量虚增以及出库量虚减问题。与此同时,粮库门卫还要加大管理力度,以防虚假入库现象出现,而粮食出库、入库的数量也会更加精准。

(二)确保化验人员能力,尽可能避免检验、化验误差

之所以开展粮食检验工作,是为了避免不符合标准、规范的粮食流入粮库。科学检验高水分、高杂质粮食的水分与杂质含量,不仅能避免水分、杂质的检测出现较大误差,还能防止受水和杂质减量的影响而出现虚增损耗问题。不仅如此,针对仓储中的粮食粮库也要全面检验,明确储粮品质,再采用先进、有效的储粮技术便能将储粮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全面提高。在此背景下,粮库应严格依据粮食仓储规范与标准进行扦样,这样便可避免掺杂使假问题发生,在检验人员检测粮食样品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不合格样品,需由多人会检,进而提高检验的精准性。此外,对于未达到标准的粮食粮库还要及时处理,这样便可从根本上解决粮食损耗问题。

(三)严格管控粮食出库、入库期间的损耗

如今,我国粮库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出库、入库期间也易发生风耗问题。而将粮食出、入库设备改造为一个密闭系统不仅能防止尘土飞扬,还能最大限度避免杂质飞散而导致粮食损耗虚增,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防止水分流失。与此同时,粮库还要改进出、入库工艺,合理使用除尘器不仅能实现有机杂质的回流,还能将损耗降到最低。再科学整理出库、入库期间的抛洒粮也能降低粮食仓储的损耗现象。

(四)尽可能降低仓储期间粮食的损耗

首先,粮库可提升粮仓性能,优化仓储工艺,也能将粮食仓储的安全性大幅提高。要想确保储粮安全,粮库就要保证粮仓性能的优越,粮仓的气密性与隔热性等都是确保粮食安全仓储的前提,这些性能与粮食的损耗也有着极大的联系。据调查发现,若粮仓的气密性、隔热性等均优良,那么粮食仓储的损失率极低;若粮仓只具有一种性能,那么粮食的损失率很高。所以针对那些无法满足粮油仓储规范的粮仓,粮库必须及时优化、处理,通过增强粮仓的防渗漏能力可有效预防霉粮的出现,做好粮仓的保温隔热工作也能严格控制粮食呼吸作用和虫害危害,这样粮食仓储期间的自然损耗便能降到最低。此外,粮库还要不断改进仓储工艺,将机械装置安置在粮仓或设备上,如将抛洒器安装在皮带输送机上或在仓顶进粮处安装布料器,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能避免入粮分级,也能解决通风死角问题,这样不但能防止虫害、霉害滋生,还能将粮食仓储的安全性、稳定性大幅度提高。

其次,尽可能降低粮食的呼吸损耗。粮食呼吸作用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水分、温度等。通常情况下,粮食水分含量越高,其呼吸作用越强,而有机物损耗越严重,一旦水分含量处于临界值,粮食的呼吸强度会加剧,对于禾谷类粮食而言,临界水分值为14%。基于此,在粮食入库期间应将其水分含量合理控制在国际水分范围内,针对收购到的高水分粮食也要采用通风、干燥等方法将水分含量降到最佳标准。与此同时,粮食呼吸作用还会受到温度影响,通常情况下,呼吸作用应处于26-34摄氏度,所以仓储管理人员可采用降低粮温的方法来削弱呼吸作用,在冬季管理人员可直接借助低温来实现通风降温。而南方地区由于一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所以在高温季节粮库要借助空调促进粮仓的内环流,在条件允许时还要借助谷冷机降温,这样也能做到低温仓储粮食。最后如若氧分压降低,粮食种子的有氧呼吸会不断削弱,而无氧呼吸随之增强。在具体操作中粮库可采用密封粮堆的方法将粮仓的保温、隔热能力有效提高,再借助自然降氧等工艺也能落实缺氧储粮,这样不仅能将粮食呼吸作用大幅降低,还能延缓粮食品质的劣变,而粮食的呼吸损耗也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再者,降低虫霉损耗。在日常仓储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做好防护工作,期间他们可借助硅藻土、储粮安等防护剂来合理防治虫害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延缓害虫的滋生。同时针对虫粮还要落实杀虫处理。如今磷化氢在粮食仓储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也致使很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所以粮库要采取其他措施灭杀害虫,如熏蒸法,若首次杀虫不彻底,管理人员还要即刻补药,以便能将害虫全面灭杀,从而确保粮食仓储的安全。同时粮库还可使用氮气气调技术来杀虫、抑霉,该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绿色的储粮技术,在国外得到了普遍运用,其不仅能有效杀虫,还能抑制霉害的发生并延缓粮食品质劣变,对于那些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也能高效杀死。可以说氮气气调技术是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绿色储粮技术。此外,在仓储粮食的过程中还要实现低温仓储或密闭仓储,这样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粮食仓储期间的损耗问题。针对高水分高杂质粮食,粮库应使用安全仓储措施,这不仅能平衡粮食的温度与水分含量,还能避免粮食结露、霉变。

最后,粮库还要避免储粮期间的水分减量问题。储粮过程中之所以会发生水分减量情况,主要是受通风的影响,为了防止无效通风甚至有害通风发生,粮库需严格依据通风技术标准开展作业,同时也要选择在适宜气候下进行通风。在通风工作期间,管理人员要明确目标粮温与水分,若粮食温度降得越低,那么随气温的提升回温速度越快;若水分降得越低,水分减量越大并且所需通风时间越长,这不仅会加大粮库的通风成本,还会加剧水分减量问题。所以粮库应结合自身情况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合理明确通风降温与降水目标,期间不仅要确保通风工作能符合安全储粮标准,还要避免过度追求低粮温、低水而出现大量的电耗或粮食损耗。在实际作业中粮库可使用降水通风技术,通过将粮食的含水率大幅降低可将储粮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全面提升。在开展此工作的过程中要确保大气湿度低而温度高,通风之后的粮温不可超过安全仓储温度。对于刚入库的高水分粮食,管理人员可使用风量较大的离心风机实现通风降水,在粮食水分降到目标值时,还要借助降温保水通风技术进行工作,这样也能防止粮食温度与水分的梯度过大,而为粮食仓储带来安全隐患问题。对于降温保水通风技术而言,其目的是将温度有效降低,但在机械通风期间,由于降水、降温是同时进行的,所以管理人员要尽可能避免通风期间水分减量。在气温适宜情况下,空气的相对湿度要在70%左右,这样就可防止降温通风时水分非良性散失,而降温保水通风效果也会更佳。最后粮库还要科学选用风机的功率、规格,对通风方法也要合理落实。如今,很多粮库采用的都是离心风机、混流风机等。其中离心风机拥有较大的风压、能耗,在通风量一致前提下,采用此风机粮食流失的水分最多,能耗也最大。据实验表明,运用离心风机开展通风降温工作的单位,其能耗情况与水分损耗程度是使用其他风机的3倍左右。通常情况下,离心通风适用于风网阻力过大的大规模粮仓,其虽然通风降温速度较快,但水分损失十分严重,在很多粮库的粮食仓储工作中都不适用。而混流式风机的风压与能耗较为适中,比较适合中型粮仓的通风使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粮食仓储与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必须严格管控粮食入库质量问题,还要将粮食损耗降到最低,如自然损耗与人为影响而出现的损耗。在保管粮食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要使用多种技术工艺来降低损耗,如储粮技术、防止虫霉滋生等,在粮食出库时还要合理利用通风技术,这样也能确保粮食的水分不会大量流失。此外,各大粮库还要结合自身情况与当地的天气条件等因素合理开展通风工作,对风机的类型、规格也要合理选择,这样才能确保粮食仓储的安全与稳定。

作者简介:

裴丹(1988-),女,大学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粮食储存及质量监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