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千人小村庄,如何打造年收入两亿元的明星产业?

作者: 王浩源

就是这样一个山高林深、人烟稀少的村子,竟然是日本大名鼎鼎的富裕村,创造出一年30亿日元(2亿元人民币)的惊人业绩,而马路村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就不得不提到村里的核心产业——柚子。

马路村位于日本高知县,从高知市区来到马路村,必须历经两个小时的车程,绕过临海的公路、拐入山林,在山路里绕绕晃晃才能到达。这里的山林面积高达96%,周围多1000公尺的高山。村庄人口不到1000人,是高知县内人口第二少的村落。

就是这样一个山高林深、人烟稀少的村子,竟然是日本大名鼎鼎的富裕村,创造出一年30亿日元(2亿元人民币)的惊人业绩,而马路村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就不得不提到村里的核心产业——柚子。目前马路村拥有五个柚子加工厂、一个观光工厂园区、一个堆肥中心,每年生产超过750万瓶的柚子相关商品。除此之外,这里还是农业发展与地域振兴的典范,1995年马路村农协得到日本的农业诺贝尔奖——朝日农业赏,2003年以“柚子产业的村庄营造”荣获三得利地域文化奖,每年访查团多达近三百件、观光客更是有六万多人。

马路村的柚子奇迹,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离不开其五十年的积累与沉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马路村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柚子明星村”的。

开端:从林业向栽种柚子的转变

马路村自古不是靠柚子生存的。96%的山林面积,使这里自古靠林业维生。只是从很早开始,自家院子里或是空地就有村民尝试柚子的栽种,当时并不是以采果子为目的,而是放任柚子树自由生长,因此甚至有生长超过百年、高六七米的柚子树。

20世纪70年代,政府立法保护生态,林业难以维持,村民被断了财路,村里人口也大量流失,平均每平方公里只剩下6人,甚至配送公司也因为马路村交通不便,人口少,一度没把这个小山村列入服务范围内。马路村村民纷纷思考起来摆脱困境的办法,这时候,他们想到了尝试栽种的柚子树。大家在记忆中都有爬上树用竹竿勾下柚子的回忆,把柚子带回家榨汁之后装瓶,随意的在自家贩售起来。这也可以说是日本四国柚子文化的开端。

困境:“野性”的柚子难以攻破市场

林业渐退,改种柚子。但马路村柚子产业的起步并不顺利,由于没有空闲资源施作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马路村的柚子形状并不好。且村里人口老龄化,人手不足,更别说为了果皮美观要进行的套袋工作。因此出货的柚子外观总是非常“野性”,市场反应不佳,马路村农协也为此头痛不已。

原本柚子采收之后就直接出货,但市场的认可度并不高,农协只能退而求其次,放弃出货柚子果实,以柚子加工品为新目标。马路村早期的产品是柚子原汁,存在着各家榨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协将大家采摘的柚子收集之后,再集合起来榨汁,并为此建造了小型的加工出货场。

决定:不依赖收购,走上直售之路

纵观马路村柚子产业之路,一定会提到马路村农协的灵魂人物,也是催生柚子明星商品的东谷望史先生。

在马路村出生、长大的东谷先生,21岁时受聘为马路村农协职员,在他入职之前,马路村已经开始了柚子的加工,并把柚子汁卖给大企业的酿造工厂。1979年柚子大丰收,因此造成柚子价格崩盘。隔年四月农协为了“止血”,做出了“让我们走出马路村自己来卖”的决定,这个艰巨的任务便落到东谷身上。

相较于四国的柚子饮食文化在日常中随处可见,东京等都会地区对于柚子十分陌生,但东谷认为,没有柚子的饮食文化,反而是潜力极大的市场,即使市场的培养需要时间,但只要柚子文化一旦被接受,将会拥有巨大的市场机会。有了这样的想法,东谷频繁的到大阪的百货公司、东京池袋的西武百货出摊。

起初,一年到东京四次,有时一天的营业额只有八千元,一周的营业额不到五万,每出展一次就亏损20多万。但东谷动员农协的成员,把烤鱼、寿司与柚子结合起来,用各种活动介绍柚子的饮食文化、大打适合柚子调味的料理牌。

转机:眼光放在全日本

在苦心经营下,马路村柚子开始获得市场的好评,许多贩售会上的顾客后来继续追加订购,并不断追问是否有实体店面可以购买。以此为契机,马路村农协因而做出了柚子产品邮购贩售的决定。

当时,农产品的产地直送还不普及,配送业者没有到府收货的服务,必须开两小时的车到邻近的市中心出货,而且当时还只能用现金来购买。尽管困难重重,但马路村坚持直接从马路村将柚子的产品送往日本全国。这样做的好处是,马路村避免了和邻近的其他柚子产地的县内竞争,把市场眼光放诸全日本,做全国的大生意。

事实证明,马路村的决定是正确的。随着交通便利化,产地直送开始普及,马路村因为提前布局,已经在那波流通变革中打出了知名度,领先同行,站稳脚步。

成功:明星代表作的诞生

在频繁来往东京的过程中,东谷认为只有柚子果汁的贩售不足以拥有庞大市场,必定要以另一种饮料的面貌、或是以料理调味料来推向市场。

由于没有太多的加工设备,只好先将充填柚子原汁的设备稍作改良,不间断的、长时间的试验、试吃、调整。口味确定之后,设备的投资仍然面临停滞,从研发到量产花费了五年以上。在这样艰辛的环境下,创造出了马路村的代表作“柚子醋豉油·柚子之村”,以及“咕噜马路村”蜂蜜柚子饮料。

这两款产品迅速“出圈”,成为日本的明星产品。1988年,“柚子醋豉油·柚子之村”受到池袋西武百货青睐,当选年度《日本101村展》的金奖;1990年,“咕噜马路村”再度入选,成为当年度农产部门的受奖产品。自获奖开始,马路村的命运开始转变,营业额惊人成长,1988年达到一亿、1990年来到四亿、五年后十亿,之后每年都以两亿的成长幅度成长。

如今,光是“柚子醋豉油·柚子之村”,每年就有15亿营收、“咕噜马路村”也有5亿营收,两个明星商品就占了整个农协的三分之二营收。

创新:持续开发新的柚子产品

近年来,马路村又将目光放在了其他产品线的开发,除了食品线的开发,如果汁、果酱、调料、汤料、酱油、味噌、胡椒盐等产品外,马路村与大学医药部合作开发柚子香皂、化妆水、泡沫洁面乳、沐浴露、洗发水、保湿喱、美容液等日用产品。让这各个产品线有着各自的季节发挥之处。例如,柚子醋豉油和柚子蜂蜜饮虽然利润低,但因为单价低,因此消费者好入手;化妆品虽然推行上比较有难度,但因为利润高,且有别于柚子蜂蜜饮夏天热销、柚子醋因为是火锅蘸酱所以在冬天热销,化妆品则是没有季节之分,一年四季皆有购买需求。

目前,马路村农协里设有研发部,并配置研发人员,工作是承袭东谷开发各种明星产品的使命,研发各种柚子产品。至今,马路村农协共推出70多种柚子相关食品、15种化妆品系列产品,并以每年推出一至两个新商品的速度进展中。

营销:不只商品,更是整个村庄

马路村不仅卖柚子产品,他们还想将整个村庄推广出去。随着工厂扩建,东谷在2001年规划的工厂不仅只是生产柚子产品,而是可以在加工之外,还有贩卖、参观、游戏的复合式柚子园区“柚子之森”。虽然总共需要25亿日币的投资,对一个不到一千人的村庄来说,难度可谓极大,但东谷四处游说,再加上借助各种国家补助金,总算让“柚子之森”在2006年落成,而之后生产、加工、旅游的品质都上了一层楼。

马路村在2003年推出了“特别村民”制度,只要免费登记成马路村特别村民,不仅可以获得”特别村民证”,每年可以收到一份村报,而且来到马路村的时候还可以到村长室和村长一起喝柚子饮料。这也就是所谓的“粉丝经济”,让购买过柚子商品、来过马路村的消费者或观光客,都可以和马路村保持更紧密的连接;2015年,马路村也参与故乡纳税制度,更全面性的创造各种马路村关系人口、马路村粉丝。

马路村把“土气”当作特色,勾起日本人的乡村情怀。并将整个村落的形象跟商品结合起来销售,贩卖“乡愁”。除此之外,前往马路村的游客除了购买柚子产品,还可以做柚子料理,洗柚子浴,将乡村情怀与体验融合到极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