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课程教改探索
作者: 戴霏 梁利凯 麻少莹
营养学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也是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本文通过在授课前后对选修学生的饮食模式进行调查,对比发现,学生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和营养意识通过选修,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升。结合调查结果,文章对营养学的教学过程及方法进行探索,并提出强化知识点、丰富实训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等方法,提升了教学效果。
我国早期营养学的高等教育主要开设于医科类院校,一级学科为预防医学专业,下设二级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负责营养学专业知识教育。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营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与营养有关的专业或课程,我校药学系也开设了营养学作为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食物是营养素的载体,这就决定了营养学在理论上是一门医学类应用学科,所谓“药食同源”。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学到营养膳食知识,是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本文旨在通过对授课前后学生膳食营养认知的调查对比,探索营养学课程更有效的授课方式。
营养学在药学系作为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群限定选修课,系学生在健康管理方向上的专业拓展。理论学时32,实训学时8,共40学时,每周1次课,每次课4学时。
1.授课前后对学生自身饮食模式的调查
饮食模式不仅包括饮食习惯,还与用餐者的生活习惯、营养态度有关,好的饮食模式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保障。为了解学生们的日常饮食模式,我们分别在正式授课前及授课结束后对参加选修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1.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1调查对象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选修营养学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男生34人,占比13.99%,女生209人,占比86.01%,70人在中学时曾就读于中职,占28.81%,173人在中学时曾就读于高中,占71.19%。共发放问卷245份,回收有效问卷243份,有效回收率99.18%。
1.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结合膳食史法和食物频率法,参考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设计问卷,了解学生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营养意识。分别在正式上课前和授课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习本门课程对学生营养行为习惯是否发生了改变。
1.2调查对象的生活习惯对比
从表1-1的对比可以看出,学生用三餐的规律性得到提升。从表1-2对比可见,经常吃宵夜的学生比例不高,但在授课后学生吃宵夜的频次有所下降,用零食代替正餐的行为变少了。
1.3调查对象的饮食习惯对比
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我们每日摄入的食物包括水、谷薯、蔬果、畜禽肉、水产品、蛋、奶、大豆及坚果等几大类食品。通过表1-3至表1-5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了营养学这门课程后,各类食物的食用频率或份量均有所增加,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摄入频率有所下降。在食物的口味和烹调方式上,更倾向于选择能保留食物较多营养价值的烹饪方式烹煮出来的食物。
1.4 调查对象的营养意识
学生在接受课程学习后,营养意识有所改善,见表1-6和表1-7。在用餐时,学生会去思考食物的营养价值,把营养作为用餐时首要考虑因素的学生增加了2倍多。
2.教改措施探索
2.1强化知识点,提升营养意识
通过调查发现,经过课堂的学习后,一部分学生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用餐的规律性得到改善,一日三餐按时吃的频率有所增加,吃宵夜的频率也有降低。同学们的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运动方式都有所转变,不锻炼的人群变少了,参加课外锻炼的人群有所增加,但增加的人数比例不大,学生运动锻炼的积极性仍需要提升。水产品、水果、鸡蛋、奶制品、豆制品、坚果类食物在“几乎不吃”这个选项上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水果下降的比较多,但不排除天气的因素,因为上课初始是春天,到了课程结束时已是夏天,天气炎热,水果的食用量会下降。其他食物的食用频率增加不是特别明显,同学们存在挑食、偏食的可能。在对健康食物的选择上,同学们在接受课程教育后,吃煎、炸、烤食物的频率有所减少。
由此可见,通过课堂反复强调营养的重要性、食物带来的营养价值,可以强化同学们对食物的印象,改观对食物的认识,丰富食物的摄入,均衡饮食,营养意识也得到转变。意识能够影响行为习惯,案例的引入比文字更能让学生接受,也更能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案例的讲解强化学生营养意识,用意识引导行为,从而改善饮食习惯。
2.2理实一体化,丰富实训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可加深学生对营养的认识,但如何让这个认识更牢固,需要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营养学安排8个课时,2次授课的实践课,实训内容分别为食品标签解读和营养配餐。理论课和实训课都在同一教室,实训未能在专门的教室或场所进行,缺少实物的感知,对知识的运用停留在想象层面,不利于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例如:调查结果中,牛奶、大豆制品、坚果等食用频率改变不明显的食物,在配餐的实训过程中如采用模型或实物配餐,能更有效强化学生的认知记忆。
因此,实训课的授课地点可以不再局限于教室,将实训课的上课地点转移至校园超市、食堂。食品标签解读直接观察超市售卖的预包装食品,营养配餐直接至食堂窗口进行食物搭配。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通过更客观具体的物件,可调动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既增强课堂趣味性,又强化知识。
2.3增加教学互动,引导学生思考
主动获取和营养相关知识的学生人数变化不大,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可多采取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注意、思考和强化记忆;还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代表分享学习心得、实操结果,其余小组点评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课堂引入网络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食品营养,并通过加分等机制鼓励学生提问。
小结
本文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营养学课程前后饮食模式的改变,针对营养学课堂的授课效果提出了强化知识点,提升营养意识;理实一体化,丰富实训内容;增加教学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课堂教育确实能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营养认知,如何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并坚持下去,需要任课老师不断探索。今后将通过改变实操的内容,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感,验证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戴霏(1983.12-),女,汉族,黑龙江省宾县人,农业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师;研究方向:食品加工与安全。